1973年,60岁的乔冠华刚丧妻不久,就执意要迎娶38岁的章含之,儿女们强烈反对,而乔冠华却一意孤行,不仅将章含之娶了回来,还对儿女们做了一件特别过分的事,让他临终前追悔莫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的北京,秋风渐凉,外交部的高墙内却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60岁的乔冠华,中国外交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刚丧妻三年,便宣布要迎娶38岁的才女章含之。 这段年龄悬殊的恋情不仅引来社会舆论的热议,更让乔冠华的儿女乔宗淮和乔松都强烈反对。 面对阻挠,乔冠华态度决绝,甚至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举动,彻底割裂了与儿女的亲情,这段黄昏恋的甜蜜与代价,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化作无尽的追悔。 乔冠华的人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外交史诗,1913年,他出生于江苏盐城,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20多岁便在德国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抗战爆发,他辗转回到祖国,在重庆跟随周恩来从事宣传工作,以“乔木”之名撰写国际评论,犀利独到,1943年,他与外交才女龚澎结为连理,共同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奋斗。 1971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大会上以标志性的笑容迎接中国重返席位的历史时刻,乔冠华的智慧与风采,让他在外交场上光芒四射。 章含之的出现,为乔冠华的晚年点燃了新的火花,她1935年出生于上海,养父是著名学者章士钊,年轻时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还曾为毛泽东主席授课。 1972年尼克松访华,她作为翻译崭露头角,优雅从容的仪态令人印象深刻,她与首任丈夫洪君彦的婚姻早已破裂,分居多年却因传统观念迟迟未离婚。 197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外交汇报会上点名批评她过于在乎面子,劝她勇敢离婚,追求新生活,这番话如当头棒喝,促使章含之在1973年3月正式结束了与洪君彦的婚姻。 乔冠华与章含之的感情萌芽于外交工作的朝夕相处,1971年,章含之调入外交部,多次随乔冠华出访,担任他的主要翻译,两人志趣相投,性格互补,渐渐从同事变为知己。 龚澎1970年因病去世后,乔冠华的家中只剩空荡荡的回忆,儿女各自忙碌,难解他的孤独,章含之的出现,恰似一缕春风,温暖了他冷却的心。 1973年春,乔冠华鼓起勇气向她表白,电话那头的沉默透露出章含之的犹豫,她担心舆论的指摘,害怕被贴上“外长夫人”的功利标签,但乔冠华的真诚与坚持,最终打动了她。 这段恋情却点燃了家庭的火药桶,乔冠华的儿女乔宗淮和乔松都无法接受父亲的选择,龚澎去世仅三年,父亲便要迎娶一个只比自己年长几岁的女人,他们认为这是对母亲的背叛。 乔宗淮直言章含之政治上不够成熟,乔松都则情绪激动,控诉父亲辜负了母亲的记忆,面对儿女的反对,乔冠华没有退让,他在家中召开家庭会议,语气冷峻地宣布,若儿女无法接受新家庭,就搬出去住。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随后更换了家门锁,明确表示未经允许,儿女不得随意回家,这一举动如利刃般刺伤了乔宗淮和乔松都的心。 1973年12月,乔冠华与章含之在低调的婚礼中结为连理,毛泽东得知后打趣说“乔老爷出嫁了”,周恩来则私下调解,试图说服乔冠华的儿女接受这段婚姻。 婚后,章含之的细心照料让乔冠华的生活焕然一新,他原本杂乱无章的日常变得规律,气色也愈发红润,朋友黄镇夫妇来访,笑称章含之是“饲养员”,把这头“老牛”养得膘肥体壮。 两人不仅在生活中默契十足,在外交场合也配合无间,共同参与中美谈判等重大事务,堪称佳偶,外交部的同事渐渐接受了这对年龄悬殊的夫妻,外界的议论也慢慢平息。 然而家庭的裂痕却从未愈合,乔宗淮和乔松都搬离后,鲜少与父亲联系,逢年过节,别人家中欢声笑语,乔冠华的家中却冷清异常,他表面上不提儿女,内心却埋藏着隐痛。 章含之试图劝他与儿女和解,但他拉不下脸面,只得将思念藏在心底,时间飞逝,1983年,乔冠华因癌症住进北京医院,生命进入倒计时。 病榻上的他反复念叨着乔宗淮和乔松都的名字,往日的决绝化为深深的悔意,他曾在一封未寄出的信中写道:“家里永远欢迎你回来。”但这封信没有地址,终究未能送达。 章含之尝试联系儿女,乔松都赶到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而乔宗淮却因故未能赶到,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在病房中闭上双眼,带着对儿女的愧疚离开人世。 乔冠华的葬礼上,乔宗淮和乔松都站在队伍末尾,沉默地鞠躬告别,他们未多说一句话,复杂的情绪在眼神中交织,章含之一手操办后事,独自面对空荡的家。 2008年,章含之去世,终年73岁,至死未再婚,她曾在一本书中回忆与乔冠华的岁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段黄昏恋的珍视,也隐隐透出对家庭裂痕的遗憾。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网——章含之与乔冠华的特殊之恋 源自毛主席的批评
1973年,60岁的乔冠华刚丧妻不久,就执意要迎娶38岁的章含之,儿女们强烈反对
如梦菲记
2025-07-26 13:15: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