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已经手握半壁江山的曹操志得意满,但在这一年却做了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情。 这一年,曹操刚刚拿下汉中,威震天下,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可就在铜雀台的一次宴会上,他却因为儿媳妇穿了件漂亮衣服,当场下令赐死。这事看起来荒唐至极,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政治阴谋。 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汉中,对曹操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胜利。汉中位于益州的北部,如果占领汉中,进可以威胁益州的刘备,退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这场战争打得并不轻松,张鲁的弟弟张卫与将领杨昂据守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曹操不能攻克,引军撤还。但最终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拿下汉中后,曹操基本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手握半壁江山。按理说,这时候的曹操应该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才对。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想不通的事。 事情发生在铜雀台的一次宴会上。铜雀台建立在邺城宫城西苑,这座高台因顶上铸有一只大铜雀得名"铜雀台",是曹操最引以为豪的建筑。那天曹操设宴庆祝军事胜利,文武百官济济一堂,气氛相当热烈。 就在这时,曹植的妻子崔氏出现了。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这个崔氏不是普通人,她是崔琰兄长崔霸的女儿,出身名门世家清河崔氏。 说起来,曹操一向主张节俭,确实下过禁止奢华的命令。但仅仅因为穿了件好看的衣服就要人命,这也太过分了吧?要知道这可是自己的儿媳妇,曹植跪下求情都没用。更奇怪的是,连一向慈祥的卞夫人都站在曹操这边,说崔氏确实有错。 要理解这件事,就得搞清楚崔氏的身份背景。她的叔叔崔琰可不是一般人,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这个崔琰在曹操手下担任要职,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任命崔琰为尚书,可以说是当时的核心人物。 崔琰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太直了。在立储问题上,崔琰信不封口答复:"我懂《春秋》有长子当立大意,并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慧,应该继承大业。琰将用死来坚守原则。"要知道,曹植可是他的侄女婿,但他依然公开支持曹丕。 这本来是件好事,显示了崔琰大公无私的品格。但问题是,曹操本来是秘密征求意见的,不想让储位之争公开化。崔琰这么一搞,等于是逼着曹操表态,让曹操很不爽。 更要命的是,崔琰掌握着人事大权,崔琰先为丞相东/西曹掾,属徵事,也即负责选官用人。其后魏公国建制,崔琰拜尚书,仍然典选举。长期以来,他举荐了大批官员,在朝中根基深厚,影响力巨大。 对曹操来说,这种影响力是个潜在威胁。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载缺文的情况,直到北宋时期才发生了变化,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清河崔氏是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曹操杀崔氏,实际上是在向崔琰发出警告:收敛点,别太张扬。可惜崔琰没理解曹操的用意,依然我行我素。 后来的事情印证了这个判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作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为了替杨训辩护,写了封信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这句"会当有变时"被有心人曲解,说成是崔琰对曹操不满。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于是崔琰被关进监狱,不久后被迫自杀。 这一连串事件说明什么?曹操杀崔氏,绝不是什么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行为。他要通过杀死崔氏来警告崔琰,进而震慑整个清河崔氏家族,让这些门阀世家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从政治角度看,曹操的做法确实有效。崔琰、毛玠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他们为曹操政权的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分别被曹操赐死和废黜。通过这一系列雷霆手段,曹操成功震慑了其他世家大族,为曹魏政权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但从人情角度看,这种做法实在太狠了。崔氏不过是穿了件漂亮衣服,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曹植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岳父一族的支持,在储位之争中彻底败北。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从此只能在诗词歌赋中寻找心灵慰藉。 历史总是充满了这样的讽刺。表面上看是因为一件华服引发的悲剧,实际上却是权力与门阀的较量。你觉得曹操这么做是政治需要,还是过于残忍?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226年,曹丕处曹洪死刑,还吞了曹洪全部家财。卞太后知道后大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