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将军”扎卢日内的预测:乌克兰再不改,俄乌冲突打到2034年 在基辅政治圈逐渐边缘化、远赴伦敦担任大使之后,扎卢日内已经很少公开谈战事。但最近,他接受乌克兰“左岸”频道的专访时,丢出一句很重的话: “如果乌克兰不改变现行战争模式,这场仗可能持续到2034年。” 这是乌克兰前总司令对当下战局的直接警告,也是一种明确的不认同——不是不认同战争,而是不认同泽连斯基政府对战争的控制方式。 在基辅政权的叙事里,西方援助决定胜负;但在扎卢日内眼中,决定胜负的是乌克兰自己。尤其是,现在的乌克兰,已经陷入了俄罗斯设下的“战略陷坑”。 不是2022年的战争了,而是“新一轮战争” 扎卢日内明确指出,自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失守之后,俄军的打法已经变了。 他们不再追求拿下多少城镇,不再冒进,而是干一件事:摧毁乌军的“有生力量”。 而基辅呢?还在一条路上走到底——“寸土必争”、强行拼命硬守每一线、靠政治决心抵挡机械化火力。这套打法在2022年守住基辅时曾管用过一次,但在2025年的炮火密度、无人机密度和俄军经验积累面前,只会不断堆出损失曲线。 所以扎卢日内讲得很直:如果这种拼资源、拼士兵、拼意志的旧思路不改,打到2034年并不夸张。 普京的问题也在路上:2026年前必须做出选择 当然,这场仗能不能打到十年后,还取决于另一方:俄罗斯的征兵模式。 扎卢日内点破了一件事:俄罗斯一直在从远东、西伯利亚和高加索等“看不见的地方”征兵,那些地方经济薄弱、对战争支持度高、社会抗议成本低。但这种兵源是有限的。 他判断:2026年前,俄罗斯就必须决定是否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动员。一旦走到这一步,国内情绪、政治稳定、反战舆论都会开始成为变量。 这不是乌克兰能打赢的机会,但会是俄军战争资源重新洗牌的窗口。 “不要指望维和部队”:战后安全靠自己,不靠联合国 在谈到战后安排时,扎卢日内直接否定了西方政客最爱提的“维和部队设想”。 “你觉得他们能拦下500架无人机吗?”他反问。他不相信“挂着联合国旗的巡逻车”能保住哈尔科夫,也不相信来自德国或比利时的士兵,能在第聂伯河前线抵住俄军炮火。 对他来说,唯一能构成和平基础的,是乌克兰自己的残存军事实力。 一句话:这场仗打到最后,还是得靠自己留下什么,而不是西方答应给你什么。 扎卢日内真正关心的是,乌军怎么活下去 整场专访中,最有信息密度的是他对未来作战方式的判断。 他认为,乌军现在最紧迫的不是兵源,而是战术思维的彻底更替。 传统军队作战节奏已经被打碎,战场正被无人机、光纤摄像头、反电磁干扰系统、廉价炮兵制导包逐步接管。俄军已经在战术无人机领域完成了第二轮升级,“第一视角”无人机配合重炮投射,让前线支撑点的生存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30分钟以内。 乌军现在靠无人机补人力火力的做法短期有效,但很快就被俄军反制。原因很简单:俄军的适应能力太强,哪怕吃了亏,也能在三周内找到战术反制法,再继续压回来。 扎卢日内提出的思路是:如果不做出“非对称突破”,乌军在资源、技术、生产能力上都不可能跟得上俄罗斯的消耗节奏。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别再想“守住每一个城市”,而是该想怎么“让敌人找不到你”。 扎卢日内的“2034年判断”不是吓人,是提醒谁在掏空战场 现在乌克兰战场上最危险的,不是俄军推进,而是决策系统和指挥系统的分裂。 军人判断失守就撤,政治人物判断撤了丢面子,就硬扛。这种对消耗战的错误理解,正在吞噬乌军本来就不多的中坚力量。 2034年,不是远在天边的虚设时间,而是按当前速度继续打下去、按当前方式继续扛、按当前政客决策习惯继续“政治打仗”推出来的必然结果。 这场仗,乌克兰如果不自我革命,就只能一步步拖进无底线的折损里。而到了那个时候,西方也许还在说“我们支持你”,但真正能派上用场的,恐怕只剩一句话: “你们自己也得清醒一点了。” 参考资料: 《扎卢日内专访:若不改变作战思维,战争或持续至2034年》乌克兰左岸频道 《俄乌战场观察:无人机技术进化与后勤系统崩塌风险》英国《简氏防务周刊》
“铁将军”扎卢日内的预测:乌克兰再不改,俄乌冲突打到2034年 在基辅政治圈逐渐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7-27 01:33: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