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之所以如此疯狂的发展火箭炮,是因为中国陆军从来就没打算要靠空军的火力支援

虎虎聊娱乐 2025-07-27 02:16:02

中国陆军之所以如此疯狂的发展火箭炮,是因为中国陆军从来就没打算要靠空军的火力支援打仗,中国陆军靠的永远都是自己。   火箭炮作为一种重要的远程火力打击武器,逐渐演变成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的军备竞赛中,火箭炮却常常被视为二三线武器,其作用和地位似乎被远程导弹系统和航空母舰所取代。   火箭炮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火力和一定的战场威慑力,但在现代战场上,战斗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要求武器系统具备更高的精准度、机动性和灵活性。   尤其是洲际导弹和航空母舰等远程打击力量的崛起,使得火箭炮在攻击距离和火力投射上被超越。   火箭炮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最初的原型是由火药推动的火箭装置。中国古代军事家和工匠通过不断试验,逐渐发展出了早期的火箭炮雏形。中国火药技术的不断传播,西方科学家和历史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这一武器,并逐渐将其改进和实用化。   拿破仑战争的背景下,欧洲各国在武器研发上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火箭炮在这一时期逐渐得到了战术上的应用,虽然它们的火力和精度远不如现代火箭炮,但仍然具有较强的震慑力。   拿破仑对火炮的依赖,更让火箭炮在当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辅助武器,特别是在需要大规模火力覆盖的战场上。然而,火箭炮的使用仍然面临着精度差、控制力不足等问题,这也为后续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进入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时期,火箭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火箭发射器的出现使得火箭炮开始具备更为成熟的作战能力,并且尾部加装的稳定器使得火箭飞行的精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火箭炮依然没有摆脱它传统的缺点——火箭弹的射程和威力有限,难以与现代火炮的高精度、高射程匹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火箭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时,火箭炮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亮眼,火箭炮被不断改进和升级。苏联的卡秋莎火箭炮广为人知,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震惊,凭借着极高的火力密度,卡秋莎成为了苏军的重要武器之一。   在近距离战斗中,火箭炮凭借其强大的火力输出和较短的准备时间,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武器。     中国陆军自力更生的火力发展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场。那场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初次与美军这样的现代化军队交手。美军凭借其绝对的制空权,对志愿军实施了大规模的轰炸和火力打击。   仅1952年一年,美军飞机就出动10万多架次,投弹量达3.2万余吨。尤其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遭受了空前残酷的空中轰炸。美军战机昼夜不停地对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平均不到1分钟就有1枚炸弹落在志愿军的头上。   面对敌人占尽天时地利的飞机大炮,志愿军没有自己的空中力量作为支援和掩护,只能依靠血肉之躯与之抗衡。在那样的战场环境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不断上演:战士们头顶飞机轰炸,脚下地雷爆炸,手中的武器除了步枪就是手榴弹。一次次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沿阵地,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血性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正是在朝鲜战场上的惨痛教训,让中国陆军深刻认识到,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自身强大的火力来赢得战斗的胜利。   这场战争也让一批军事将领们对空军的支援彻底失望,他们纷纷呼吁要加快发展陆军自身的火力建设。   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中国陆军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火力发展道路。他们发奋图强、锐意进取,誓要把最先进最尖端的火箭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陆军靠自己"的信念,从此深深植根在一代代陆军将士的心中。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陆军迎来了火箭炮发展的黄金时期。八十年代初,陆军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火箭炮技术和装备。苏联的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统率先进入中国,并被命名为"天津一号"。此后,陆军又相继引进了巴西的"阿斯特拉"、巴基斯坦的"蓝箭-8"等多种型号的火箭炮。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的火箭炮研制水平迅速提升。   九十年代,国产新型火箭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PHL-03、PHL-11、PHL-16等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相继问世,射程、精度、威力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了这些性能卓越的国产火箭炮,中国陆军的作战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各大军工集团倾力打造火箭炮研发的"国家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纷纷成立专门的火箭炮研究所,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装备性能的日益提升,使火箭炮在陆军的地位也变得愈发重要。在组织编制上,从师级、军级到集团军,各级部队普遍配备了火箭炮部队。在"北剑"、"跨越"等大型军事演习中,火箭炮频频亮相,成为陆军独立作战的中坚力量。   进入21世纪,反恐维稳形势的日益严峻,火箭炮装备也开始走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舞台。

0 阅读:11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