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名意大利记者,对着工作人员撒了谎,在我国拍下来一张不被允许的照片,没想到,这张照片之后被印刷超过9000万张,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更是成为了周总理一生中最经典的照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的人民大会堂,规矩森严,按规定,外国记者一律不准携带相机进入会场,更别提给周恩来总理拍照,可偏偏有个意大利摄影师,把相机偷偷藏在身上带了进去。 这人叫焦尔乔·洛迪,一个对东方古国抱有几分天真向往的摄影家,1973年,他总算如愿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行的终极目标,就是亲眼见见、并拍下他所敬佩的周恩来。 然而,当他随大使团来到人民大会堂时,一条冷冰冰的规定摆在面前:要么放下相机,要么别进会场。 对于一个把相机看得比命还重的摄影师来说,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可洛迪既不想放弃记录历史的机会,也不想错过面见总理的时刻。 于是,他向工作人员撒了个谎,赌了一把,声称自己没带相机,然后不动声色地混进了队伍。 进了会场,洛迪的心思全不在排队握手上,他竖着耳朵听,听到周总理用亲切的中文和人交谈,又忍不住问身前的意大利大使,总理是否还会其他语言。 当得知总理的法语同样流利时,洛迪心里有了底,这意味着,他至少有机会亲自开口,为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出格”举动辩解几句。 不过,他很快又发现一个新问题:周总理待人接物,节奏很快,从不拖沓。 如果自己冒然在队伍中间请求拍照,很可能会被看作是耽误大家时间的不懂事之举,总理或许根本不会同意。 想到这,洛迪没有犹豫,悄悄脱离队伍,绕到了队尾,让自己成了当天最后一个与总理见面的人。 终于轮到他了,洛迪走到周总理面前,既没客套,也没寒暄,而是开门见山,坦白了自己的“罪过”。 说完,他便紧张着等着总理的回答,周总理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神情紧张的外国人,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用开玩笑的话,调侃他。 这瞬间,瞬间化解了洛迪的紧张,他立刻向周总理表达,他想要借此为他拍一张照片。 周总理的从容与大度,让洛迪的“谎言”有了一个体面的出口,他微笑着点头同意了。 洛迪立刻请总理在沙发上坐好,迅速按下了第一次快门,可他马上发现,照片里的总理目光是朝下看的,显得有些疲惫,不够理想。 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的摄影师,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作品。就在他重新调整机位,准备再拍一张时,不远处一位秘书轻声呼唤总理,似乎是在提醒时间。 周总理下意识地循声望去,目光投向了远方,也正是这一瞥,成就了经典。 洛迪的职业本能让他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迅速按下了第二次快门。 照片中,周总理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穿透了眼前的会场,望向了更遥远的未来。那种从容、那种气度,被完美地定格下来。 这张照片一经问世,便立刻登上了意大利《时代》周刊,占据了整整两个版面,随即引发国际轰动,并拿下了美国新闻照片大奖。 许多年后,周总理已经逝世,洛迪再次来到中国,邓颖超女士接见了他,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这是周总理最好看的照片。 到了1986年,这张照片的发行量已超过九千万张,成了洛迪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作品。 一个僵硬的规则,反而催生了一次真诚的沟通,而更关键的是,规则的执行者是一位有足够胸怀和自信的伟人。 信息来源: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0/0628/c409117-31761193.html
1973年,一名意大利记者,对着工作人员撒了谎,在我国拍下来一张不被允许的照片,
梦里水乡谣轻
2025-07-27 12:35: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