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大平军攻陷经济中心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他们表面上似乎获得了一些财富,然而最后却失去了整个天下,简直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这就像当年吴三桂起兵失败的情形。
回想当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气势如虹,势如破竹,他长驱直入,清军接连遭遇失败,兵力严重受损,原本局势大好,恢复汉人政权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吴三桂没有把握住这一良机,反而选择南下进攻福建、广东和江浙地区。尽管这些地方作为经济重心富饶如斯,提供了稳固的后勤支持,但这却导致他错失了一举北上的绝佳机会。
康熙皇帝抓住了吴三桂主力南下的空档,迅速调动全国的兵力和粮草,准备与吴三桂主力进行决战。随着清军逐渐稳住阵脚,恢复士气,从一开始的混乱局面中逐渐恢复过来,清军南下与吴三桂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最终,吴三桂以失败告终,眼看国家危局,他又不幸染上重病去世。由于他的独生子曾在北京被当做人质,起兵后康熙命令满门抄斩,吴三桂的家庭彻底被毁,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孙子作为血脉,但他仍未成家。吴三桂一病不起,最终只能将遗愿交给尚未成年的孙子,军队失去了指挥者,吴军的全面崩溃也随之加速,最终在康熙的统治下,彻底平息了三藩之乱。
太平天国也同样犯下了吴三桂的错误。太平军自福建起义,力量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只有两千人,迅速增至南京城下的五十万人。而面对腐败无能的清军,太平军所向披靡,局势看似一片大好。
如果在此时,太平军能够保持冷静,不被金钱和权力诱惑,及时北伐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征伐富饶的江南江浙,势必能够利用当时士气高涨的优势,迅速攻克北方,击破清朝的防线,一举攻入北京。倘若那时真的能如愿树立旗帜,满清也无力回天,江南的地区再去夺取自然不在话下,甚至可以说轻而易举。可惜太平军却沉迷于富饶之地,分兵攻击江浙,攻占南京,浪费了宝贵的时机,并给了满清喘息的机会。
满清朝廷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紧急寻求西方列强的支援,请求他们来一起镇压太平军。西方的洋枪队接到请求,快速抵达中国,共同守卫上海。而清朝也意识到自己的正规军早已腐败不堪,无法应对战斗,慈禧太后因此下了一道旨令:允许各地训练乡勇以抵御太平军。曾国藩便是此时开始组织湘军,以最终成为剿灭太平军的主力。等到太平军缓过劲来,准备北伐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派出的两万太平军北伐反而遭到全军覆灭。从此以后,太平军再也不敢提北伐之事。
尽管太平军在征战中获得了大量财富,最终却还是失去了整个天下,惨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