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印度想当制造大国,物流、电力、港口这些得跟得上吧?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四通八达的高铁、港口和稳定的电力网,比如中国的高铁总里程已经超过 3.7 万公里,货运效率高得惊人,成本也低。 印度虽然这几年也在修路修桥,比如德里到梅鲁特的高速公路,但论规模和质量,那可真是 小巫见大巫,就拿高铁来说,中国高铁已经跑出了中国速度,而印度的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原计划 2022 年通车,结果因为征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一拖再拖,现在预计要到 2028 年才能完工。 再说说物流,印度的物流成本比中国高 20% 到 30%,为啥?因为印度的公路等级低,很多路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货车跑不快不说,还容易抛锚。 铁路呢,轨距不统一,有的宽有的窄,货物运输还得中途换车,效率低得可怜;港口就更惨了,印度最大的孟买港,货物滞留是常有的事,2025 年,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 4915 万标准箱,而整个孟买港区才 630 万标准箱,差距一目了然,更搞笑的是印度为了提升港口效率,计划投资 90 亿美元建瓦德万绿地港口,预计 2040 年才能全部竣工,这黄花菜都凉了。 再看看越南,同样是承接产业转移,越南的物流成本低,政策灵活,还推出了四免九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相比之下,印度的政策就像 过山车,今天鼓励外资,明天又提高关税,让企业无所适从。 有人可能会说,印度不是有人口红利吗?可这红利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还得打个问号,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中国的 10% 左右,劳动力素质也不高,高技能工人只占一小部分,而且印度的种姓制度、语言多样性等社会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 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反思印度错失取代中国的机会,确实切中要害,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但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这就好比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武林高手,但却沉迷于花拳绣腿,不扎实练功,最终错失了成为高手的机会。 印度要想在制造业领域有所突破,需要务实改革,而不是空喊口号,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物流、电力、港口等的效率;要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关税,简化行政审批,推动土地法和劳动法改革,最后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提升生产效率,只有这样,印度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总的来说,印度错失机遇的教训告诉我们,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务实的努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改革才取得的成就,印度要想复制中国的成功,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而这条路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盲目自信或怨天尤人。
“难得清醒”,这是很多人听完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7月27日那段采访后的第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