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唐朝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日本派遣4万多人,搭乘1000多艘战船,欲“先征朝鲜,再占中国”。而面对这种实打实地侵略,唐朝仅是消灭来犯的日军,并未惩戒日本,甚至后来还传给允本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 可很少有人想过,唐朝的“大度”,是站在世界之巅的从容。那会儿的大唐,长安城朱雀大街能并排跑八辆马车,西域的驼队带着香料络绎不绝,科举取士不问出身,连宰相里都有波斯人。日本那4万水军,在唐朝眼里不过是海边跳梁的小鱼——刘仁轨带着唐军战船在白江口一冲,日本战船就像劈柴一样散了架,4万人死了大半,剩下的跪在海滩上求饶。 唐朝没赶尽杀绝,不是软弱。当时的皇帝唐高宗说:“蛮夷不服,打服便是;服了,便教他们礼义。” 于是有了遣唐使,一批批日本人背着书箱来长安,学律法、学农技、学诗歌。他们带走的《唐律疏议》,成了日本《大宝律令》的蓝本;他们学会的纺织术,让日本有了像样的丝绸;连京都的街坊布局,都照着长安城画瓢。唐朝人看着这些勤勉的“学生”,或许从未想过,千年后这些“学生”会举着刀,喊着“脱亚入欧”来打老师。 到了明朝,日本就不是“学生”模样了。嘉靖年间,倭寇顺着东南沿海窜扰,烧杀抢掠,抢完就坐船跑,明朝水师追都追不上。这些倭寇里,真日本人其实不多,大半是沿海奸商勾结的浪人,可日本幕府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仅不约束,还偷偷卖武器给他们。 明朝派戚继光去剿倭,鸳鸯阵杀得倭寇哭爹喊娘,可朝廷里总有人说“海禁太严才逼得他们作乱”,结果刚松了海禁,倭寇又卷土重来。这时候的“大度”,已经掺了点无奈——明朝中期海防废弛,战船还是朱元璋时期的老样式,根本追不上倭寇的快船。 最让人扼腕的是清朝。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掺着沙子,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用的是从英国买的新式速射炮。这时候的日本,早已不是唐朝那个求着学文化的小国了——他们明治维新搞了三十多年,工厂里能造步枪,军舰上装着电灯,连小学课本里都画着“开拓万里波涛”的野心。可清朝还在纠结“祖宗之法不能变”,李鸿章拿着关税去修颐和园,却舍不得给海军添几发真炮弹。 有人说,要是唐朝当年把日本打服了,后来就没那么多事了。可历史哪有那么多“要是”?唐朝的开放,让中华文明成了东亚的灯塔,日本学去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大一统”的理念,可他们把这理念歪解成了“征服东亚”的野心。明朝的抗倭,打出了民族骨气,却没挡住王朝衰落的惯性。清朝的闭关锁国,不是“大度”,是盲目自大,反倒让日本看出了破绽。 说到底,日本的屡屡侵略,从来不是因为中国“大度”,而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扩张欲,遇上了中国国力起伏的空窗期。唐朝时我们强,他们只能低头学;明清时我们弱了,他们就敢拔刀。这世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会因为“大度”而被尊重,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让对手不敢妄动。唐朝的底气,是陌刀队能横扫草原;明朝的硬气,是戚家军能在台州九战九捷;而近代的教训,恰恰是忘了“强大才是最大的底气”。 历史的账本上,“大度”从来不是软弱的借口,开放也不等于纵容。唐朝教日本礼义,是希望以文化化解戾气,可日本后来的行径,证明了野心从来不会被文化驯服,只能被实力压制。这或许就是最该记住的道理——对朋友,我们可以掏心窝子;对豺狼,手里必须有猎枪。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佳佳怡
2025-07-28 14:34: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