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高中生王亚萍成绩优异,准备报考大学。一天放学回家,已经决心离婚的

梦想者的思考 2025-07-28 16:32:39

上世纪70年代,高中生王亚萍成绩优异,准备报考大学。一天放学回家,已经决心离婚的母亲崔根娣讲:“你爸爸……,我决定不离婚了。”因为这个变故,王亚萍中断了学业,进厂当了工人,多年后创建白酒品牌。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复员的志愿军军人,被安排到上海棉纺织17厂工作。本来,这个复员军人有对象,只是对象父亲是干部,嫌弃:“准女婿出身贫寒,现在又退了伍,在纺织厂当工人,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最终,这门婚事告吹,这个复员军人正在伤心难过时,一个姑娘走进了他的世界。姑娘名叫崔根娣,父母都是厂里职工,她后来也成了纺织女工。就这样在媒人撮合下,两人结了婚,几年后生下了大女儿王亚萍。 王亚萍自小学习刻苦,门门成绩拔尖,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到了上世纪70年代,在高中表现优异的王亚萍,即将进入大学学习(板上钉钉的事情)。然而一天,王亚萍放学回家,已经决心离婚的母亲崔根娣讲:“你爸爸……,我决定不离婚了。” 为何离婚呢?还是王父当了大官后,身边莺莺燕燕,开始嫌弃糟糠之妻了。王父多次提出离婚,把离婚协议书寄来,让妻子崔根娣签字。丈夫要当“陈世美”,脾气倔强的崔根娣就是不签字,丈夫顾及影响,又不敢强行离婚,只是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1976年,丈夫再次提出离婚后,已经失望透顶的崔根娣回复:“只要把孩子们的抚养权给我,我就同意离婚,可以签字。”丈夫欣喜若狂,当即点头同意,派人送回离婚协议书。谁料离婚协议书还没送到上海,婚还没有离成,他就锒铛入狱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变故,在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中,王亚萍别说考大学了,学业直接彻底中断了。没有办法,她进厂当了工人,生活一直很艰苦,还跟着母亲几次前去探望父亲。多年后,王亚萍从工厂退休,还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酒企,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0 阅读:65
梦想者的思考

梦想者的思考

梦想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