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的废墟上,乌克兰在战火中渴望恢复秩序,并朝着民主和法治的目标迈进。然而,政治的现实时常充满了复杂性和冷酷的挑战。
2025年7月,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主推的一项法案在国内政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这项看似是为了应对战时紧急情况而出台的行政调整,实际上却深刻触动了乌克兰反腐体系的根基,并激起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最为激烈的大规模民众抗议。
成千上万的乌克兰民众涌上街头,他们不是因战火而忧虑,而是为了捍卫国家制度的独立性与正义。这场抗议活动迅速蔓延,尤其是在基辅,市民们在独立广场上夜以继日地高呼着“耻辱”和“拒绝操控”等口号,表达他们对国家法治丧失的强烈反感。
与此同时,西方盟友对乌克兰的做法表示强烈谴责,乌克兰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也遭遇重大阻碍,外交局势变得更加危机四伏。
2025年7月22日,泽连斯基签署了一项备受争议的法案,宣布将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检察官办公室(SAPO)纳入总检察长的直接管理之下。这一举措激起了轩然大波,原因不仅在于它突如其来,几乎没有经过充分的审议和讨论,还因为它反映了乌克兰政治权力结构的潜在变化。
根据乌克兰现有的政治体制,NABU和SAPO是两个由西方国家支持而设立的独立反腐败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调查和起诉涉及高层政府及总统周边势力的腐败案件。特别是总统的亲信安德里·科斯京,担任的总检察长职位已经被公众视为总统办公室的延伸。因此,这项法案实质上是将本应独立的反腐败机构置于总统的直接控制之下,打破了原本的制衡结构。
更令人质疑的是,法案出台前,乌克兰安全局(SBU)突然突袭了NABU和SAPO的办公地点,并以涉嫌与俄罗斯情报机构合作为由,逮捕了一名高层官员。这一“先抓人后立法”的举动,使得国内外舆论纷纷指责,认为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压制行动,目的是削弱独立机构的作用,并背离了乌克兰战时应遵守的法治精神。
抗议迅速蔓延,特别是在首都基辅,广场上的抗议者人潮涌动,情绪激昂。他们要求恢复NABU和SAPO的独立地位,防止国家陷入没有制衡的专制统治。这场抗议规模的庞大恰恰表明,乌克兰社会尽管深陷战争,依然没有放弃对制度正义的渴望。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也愈发激烈。欧盟方面尤为震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迅速致电泽连斯基,要求解释这项法案背后的动机,并警告这一行为将对乌克兰与欧盟之间的谈判进程产生严重影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直言不讳地表示:“限制反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就是关上通向欧盟的大门。”这种强硬的表态在以往的外交谈判中极为罕见,表明欧盟对此事的容忍度几乎为零。
同样,七国集团(G7)驻乌克兰的大使也联名要求与乌克兰政府官员会面,表达他们的“严重关切”。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长期支持,主要是基于“反腐败”、“司法独立”以及“政治透明”等承诺,尤其是在2022年战争爆发后,欧盟与乌克兰之间达成了多项经济与安全合作协议,并在2024年底签署了自由农产品贸易协定,以巩固乌克兰的“亲西方”战略。然而,这项削弱反腐败制度的法案,显然与这些承诺背道而驰。
在欧盟看来,若NABU和SAPO成为总统控制的“橡皮图章”,乌克兰所做的一切改革承诺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不仅损害了乌克兰的入盟前景,也让援助资金的透明性遭到质疑,乌克兰的国际形象面临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政坛中,关于乌克兰腐败问题的讨论也开始升温。部分共和党议员迅速抓住这一点,指责前任总统拜登政府向一个“腐败政权”提供资金。许多人呼吁重新审视对乌克兰的援助计划,甚至提出可能暂停对乌克兰的资金支持。这一反应标志着,泽连斯基政府可能面临国际支持的动摇。
在这样的内外交困局面下,泽连斯基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7月24日,泽连斯基向议会提交了新的草案,承诺恢复NABU和SAPO的程序性独立性,并邀请来自英国、德国的法务专家参与法案的修订,以此向公众和西方盟友展示改革的诚意。随后,NABU和SAPO联合发布声明,表示新草案在原则上恢复了反腐败机构的原有权力,但他们依然呼吁议会尽快通过该法案,避免出现“法律真空”状态。
尽管泽连斯基的回应较为迅速,抗议者依然不肯完全撤离。部分民众要求总统公开道歉,并承诺未来不再干预反腐系统的独立运作。这一系列的抗议与要求,显示出民众对泽连斯基政府的极度不信任,也暴露了他执政以来所面临的最大合法性挑战。
此外,泽连斯基的潜在政治对手也开始蠢蠢欲动。前总统波罗申科虽然在抗议事件中保持低调,但其支持者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公开表示“乌克兰需要一个更加清廉的领导人”,暗示他有意回归政坛。而前总司令扎卢日内的民意支持也不断攀升,民调数据显示,在2025年2月,扎卢日内的信任度高达72%,相比之下,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则滑落至49%。
这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即将到来的乌克兰大选,使得乌克兰的政局充满了不确定性。政治的核心是信任,当民众失去对制度能有效制衡权力的信心时,国家体制便将面临严重的危机。泽连斯基曾被誉为战时英雄,但如今他却因为一项法案深陷政治泥潭,令人不禁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