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中国团队被叫停生成式AI项目”的消息像一颗石子砸进湖面,一圈圈涟漪迅速扩散到整个咨询圈。7月23日,《金融时报》率先披露,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美国咨询公司已悄悄给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上千名员工下达“口头红线”:别再碰任何需要训练大模型、调用境外云端的生成式AI项目,连为跨国客户在华办公室做AI落地的活儿也一并按下暂停键。 风声并非空穴来风。过去三个月,华盛顿连续加码对华AI出口管制,把高端GPU、量子计算设备、先进模型权重统统拉进“禁运清单”,美国司法部更是放话,一旦发现本国公司“技术外溢”,重罚之外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麦肯锡内部测算,一旦在中国做的生成式AI项目被认定触碰红线,单案罚金就可能吃掉全年利润的30%。董事会没敢赌,直接选择了最干脆的“一刀切”。 员工们私下把这份内部邮件称为“泡面通知”——星级大厨突然被勒令只许煮速食,谁心里不窝火?一位参与汽车客户智能座舱项目的咨询顾问告诉记者,他们原定7月底交付的座舱大模型方案被迫拆分,所有涉及多语种云端训练的部分全部删除,改回本地传统NLP模型,预算因此砍掉四成,客户当场黑脸。 更尴尬的是,麦肯锡去年刚刚高调宣布与某欧洲车企共建“下一代AI联合实验室”,如今实验室选址上海,却连原型系统都不能用GPT架构,只能拿五年前的卷积网络先顶包,合作方已经在邮件里质问“你们是不是在搞笑”。 这事儿对同行来说像一声闷雷。贝恩、BCG内部群聊里,合伙人纷纷把麦肯锡的“红线”截图置顶,提醒项目团队“先问合规再谈创新”。一家美资竞争对手的顾问自嘲:“我们现在去客户现场做访谈,先递上的不是名片,而是‘数据不出境’承诺书。” 数据出境管控只是导火索,真正让外企心惊的是不确定性。7月21日,《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专利商标局一名美籍华裔员工因未披露政府雇员身份被限制离境;几乎同一时间,富国银行一名董事总经理在上海被边控,富国随即叫停所有赴华差旅。贝莱德更是要求员工来华出差用一次性手机,连电脑都不让带。跨国企业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的“人肉三明治”。 麦肯锡的撤退并不意味着它放弃中国。打开官网,传统AI、运营优化、组织转型仍旧挂满首页,QuantumBlack部门依旧在为本土零售巨头做库存预测模型——只要不碰大模型训练、不跨境传数据,生意照做。说白了,高风险赛道先让道,现金流赛道继续跑,上千名员工的工资、北上深港的写字楼租金还得靠这些“传统手艺”兜底。 对本土AI厂商来说,这倒像突然空出来的一条车道。过去头部客户只认“洋咨询”,现在麦肯锡缺席的生成式AI招标,直接被几家本土科创公司抢走。一位刚中标券商大模型项目的创业者笑得合不拢嘴:“他们怕违规,我们怕没活儿,供需一下就匹配上了。” 更深层的寒意来自全球数据治理的“碎片化”趋势。从欧盟GDPR到美国CLOUD Act,再到中国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每家都把自己的数据边界越画越牢。麦肯锡内部测算,2025年全球数据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高达11万亿美元,可如今这11万亿的通道上却布满了关卡和路障。 记者把采访手记发到社交平台,评论区里最高赞的一句话是:“技术本来没有国界,但数据有护照。”当护照上的签证页越来越厚,跨国企业的神经只会绷得更紧。 对此怎么看? 新闻来源: 联合早报 2025-07-23 《麦肯锡要求中国大陆业务避免参与生成式AI项目》 澎湃新闻 2024-05-31 《我国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自由流动述评》 FT中文网 2025-07-23 《麦肯锡要求在华部门停接生成式AI项目》
仅退款AI图会不会有点过于离谱了?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