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年,已经登上皇位的孙权,每天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相伴左右的除了美酒就是美女。 这时候的建业城,光是孙权住的宫殿就翻修了三次。新盖的太初宫用了上万根楠木,柱子上都裹着金箔,阳光一照能晃得人睁不开眼。宫里的侍女穿的绫罗绸缎,据说一匹布够普通百姓吃半年。孙权要是心血来潮想喝酒,宫里的酒窖能摆出上百种佳酿,从蜀地的锦竹酒到辽东的松子酒,连夜就能搬上桌。 其实早些年的孙权不是这样的。当年他接手江东的时候才十九岁,带着程普、黄盖这些老将四处征战,夏天穿的铠甲磨破了肩膀,冬天啃冻硬的干粮,眼睛里全是“要让江东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劲儿。那时候他跟大臣议事,能从天亮聊到天黑,陆逊递上来的奏折,哪怕写了十几页,他也会逐字逐句地看,还在旁边批注“这个法子好”“这点得再想想”。 可当了皇帝之后,身边捧着的人多了。有人说“陛下操劳半生,该享享福了”,有人挖空心思找稀世珍宝,说是“只有这样的宝贝才配得上陛下”。孙权一开始还摆摆手,说“不可铺张”,可架不住天天有人劝,慢慢也就松了劲儿。他开始觉得,自己打下这么大的家业,享受享受也没什么错。 宫里的宴饮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能从傍晚喝到天亮。席间不仅有歌女跳舞,还有人专门讲笑话逗他开心。有一次,老臣张昭实在看不下去,拄着拐杖进殿,指着满桌的酒菜说:“当年讨逆将军(指孙策)创业时,哪敢这么糟蹋粮食?”孙权当时脸一红,挥手让众人退下,可过了没几天,宴席又摆了起来。 最让人揪心的是朝堂上的事。以前他总说“郡县官是百姓的父母”,会亲自查访地方官的政绩。可这时候,他连丞相递上来的赈灾奏折都能压好几天,理由是“正忙着给新宫殿选匾额”。有回交州发生叛乱,消息传到建业,大臣们急得团团转,孙权却在跟美人玩投壶,说“小打小闹,让吕岱去处理就行”。 不过孙权心里其实也不是没掂量过。有天夜里他喝多了,趴在案几上打盹,梦里又回到了赤壁之战那年,周瑜站在船头对他说“此战若胜,江东可保”,醒来时枕头都湿了。他悄悄问身边的内侍:“你说,现在的江东百姓,还像以前那样念着我的好吗?”内侍不敢说实话,只敢低着头说“陛下仁厚,百姓都记着呢”。 这种日子过了一阵,陆逊带着几个大臣联名上书,奏折里没说别的,就列了一串数字:去年江南水灾,饿死了三千百姓;兵器库的铁料只够造五百把刀,比不上十年前的一半;而宫里光是养珍禽异兽,每个月就要花掉两万斛粮食。孙权看着奏折,沉默了大半天,最后叹了口气,让内侍把宫里的锦缎拿出去,分给受灾的郡县。 虽然孙权晚年确实有过奢侈的日子,但他心里始终装着江东的土地。就像他后来在诏书上写的:“人谁无过?贵在能改。”他下令停建了还没完工的宫殿,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修水利、造战船,还常常召见地方官,问他们“田里的稻子长势如何”“百姓有没有怨言”。 其实不管是当皇帝还是普通人,日子过好了,难免会想松松劲儿。可真正难得的,是能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孙权年轻时的拼劲,晚年的反思,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江东能在乱世里安稳那么多年,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皇帝心里的那杆秤,终究没彻底歪掉。 参考《三国志·吴主传》《江表传》
235年,曹魏开国谋士刘晔病重,魏明帝曹睿亲自登门询问:“当初您说朝中有一人日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