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病逝,华国锋成唯一送别领导人:其他人去我就不去了。 1964

历史萌主驾到 2025-07-30 08:23:27

1986年陈永贵病逝,华国锋成唯一送别领导人:其他人去我就不去了。

1964年3月,毛泽东乘专列南下考察,抵达邢台。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赶来汇报工作,详细讲述了陈永贵带领大寨村民三战狼窝掌(一个小山沟),修田造地,解决贫困问题,使家家有余粮,贡献国家的事迹。陶鲁笳将陈永贵称为山西改变贫穷面貌的典型。对于长期困扰着中国六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毛泽东来说,听到这些话不禁眼前一亮,看到了希望。 毛泽东越听越高兴,便问:“陈永贵识字吗?”陶鲁笳答道:“不识字,但这几年他参与了扫盲,能看点报纸,是个大老粗。”毛泽东听后兴奋地站了起来,说:“好!山沟里出了好文章。陈永贵识得字不多,做的事可不少。”毛泽东听了一整天的汇报,陶鲁笳又继续汇报了一整天。自此,大寨和陈永贵的名字深深地烙印在毛泽东心中。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陈永贵作为大寨公社农民的代表创造了一段传奇。他从一个善于种地的劳动模范,到成为国家副总理。毛主席亲自邀请他吃饭,后来又把他提拔成了副总理。陈永贵虽然出身于农业,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从农田走上处理国事、批阅文件的高位。成为副总理后,陈永贵一度感到困惑和不适。 他一度请求毛主席让他“下乡去”,毛主席最终同意他搬出钓鱼台。在卸任国务院副总理后,陈永贵过上了赋闲在家的生活,国家按正式职工的标准每月给他200元的生活费,他和家属的户口也转入了北京。陈永贵专程回到大寨,把家人接到了北京。 搬到北京后的日子,陈永贵已经步入晚年,开始适应城市生活。他在家时,喜欢伏在书桌前看书报,看到累了就起身照料他心爱的花,或者去阳台上摸着自己种的玉米,嘴里念叨:“你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他也会坐在小板凳上,抽着烟回忆过去的日子。

1986年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八宝山殡仪馆的追悼会大厅外,寂静得有些不同寻常。这一天是陈永贵同志的追悼会,然而前来送别的人却寥寥无几。作家马烽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追悼会,当他到达殡仪馆时,不禁对眼前的场景感到诧异:偌大的大厅门前空无一人,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 马烽原本计划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去医院看望陈永贵,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份讣告。怀着沉重的心情,他在司机的指引下来到殡仪馆后院的小厅。在那里,他终于看到了几位从大寨来的干部,他们静静地等待着,神情凝重。 就在这时,一辆轿车缓缓驶来。从车上下来一位戴着眼镜、身着风衣的中年男子。在场的人很快认出了他——这位意外出现的送别者,正是华国锋同志。 追悼会开始了。华国锋走进告别室,他的举止沉稳而庄重。在陈永贵的遗体前,他深深鞠躬三次,表达着最后的敬意。令人动容的是,这位曾经的国家领导人在告别时刻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情感,默默地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他缓步绕行,仔细端详着昔日同僚的遗容,仿佛要将这最后的一面深深刻在记忆中。 这场特殊的送别仪式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华国锋与陈永贵的家属一一握手道别后,便默然离去。那一刻,没有人想到这竟是他时隔多年后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更让人深思的是他的一句话:"其他人去我就不去了。" 陈永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有时难免闹出一些笑话。有一次,在昔阳干部会上,他突然说:“我现在民愤很大!”大家愣住了,熟悉他的人连忙提醒:“不是民愤很大,是名声很大!”他这才意识到错误,连忙改口。 尽管文化水平有限,陈永贵的口才却非常出色,且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他懂得一些辩证法,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独到的见解和别人不敢说的话,并且语言风趣、幽默、通俗。只要是关于农村生产和工作的内容,他不需要讲稿,随口就能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力十足。 如果按照秘书准备的讲稿,他却往往读不好。为了帮助他,昔阳县专门为他印制了一种特制稿纸:格大行稀,每页只有100个字。同时,从县里挑选了几位熟悉他的人做秘书,生僻字上注同音字,陈永贵才能顺利念出来。 在工作上,陈永贵一向认真且一丝不苟。尽管担任重要职务,他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因此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在北京完成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是回到大寨积累经验,准备为大寨的成功和繁荣贡献力量,最后则是在全国各地巡回观察,思考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住在干部公寓的陈永贵从不闲着,每天都坚持看报纸,定期接收各类文件,尽管有时对一些变化感到困惑。当他看到报纸上对大寨的评价时,往往情绪激动,觉得自己心血的成果被误解。他会对秘书发火,说:“大寨怎么就成了累赘?”对这种评价,他一时难以接受。后来,秘书将此情况告诉了李先念。李先念得知陈永贵因这些事生气,觉得这对他的健康不好,于是出于关心,下令不再给陈永贵送文件。 之后,陈永贵提出希望能做些事情,组织便安排他担任北京东郊农场的顾问,继续发挥他的才能。1986年3月26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按照他的遗嘱,骨灰被送回大寨,安葬在大寨的虎头山上,这样他可以永远守护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

0 阅读:34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

历史萌主驾到,来跟我一起了解更多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