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名男子喝醉后掉进河里,67岁的拾荒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为了报恩,男子将老人接回家照顾,11年后,老人重病缠身,男子耗尽家财为他治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3年12月深夜,山东临沂的寒风刺骨。李文阳参加完同学聚会,骑着摩托车往家赶,却在村东小河桥上连人带车栽进了冰冷的河水里。 河水虽只有一米多深,但岸边结着薄冰,李文阳几次挣扎想爬上岸,却一次次滑回水中。就在他体力不支时,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桥头。 67岁的雷增友正在河边捡拾废品,听到呼救声后二话不说,用平时捆废品的尼龙绳系在腰上,另一头绑在桥墩上就下了水。他先将李文阳推到浅水区,又冒着严寒将摩托车拖上岸。 李文阳这才发现,救他的竟是住在村外废弃养鸡场的拾荒老人,第二天他带着烟酒去道谢,却震惊于老人的居住条件——四面透风的破屋,用砖头架起的木板床,家徒四壁。 雷增友告诉他,自己1985年离婚后独自生活,在这个养鸡场住了快20年,靠捡废品维持生计。李文阳当即决定接老人回家住。 “那地方冬天冷得刺骨,老人腰上就系根绳子就敢下水救人,这恩情我得记一辈子。”面对村里“是不是图老人什么”的议论,李文阳从不解释太多。 刚开始,雷增友很不自在,总说自己能自理,不用人照顾。2004年春节前,他悄悄收拾衣服准备离开,被李文阳发现后苦劝才留下。从那以后,老人彻底融入了这个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雷增友不再只是被照顾的对象。他帮着喂鸡喂猪,闲时教李文阳的儿子认字写字。2011年7月村里发大水,他连夜帮邻居把牲畜赶到高处,忙活到天亮。 村民们这才发现,这个看着瘦弱的老人其实很有力气,做事也麻利。但没人知道,他身上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2014年4月,雷增友突发脑梗住进医院,李文阳卖掉了准备跑运输的面包车,妻子把结婚时的金首饰拿去典当,凑够了两万多元的医疗费。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可能就没命了。 就在病房里,老人从贴身的布包里拿出了几样宝贝:一本泛黄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三枚军功章。证明书上清楚写着,雷增友1951年参加志愿军,在15军45师134团当卫生员。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期间,他背着药箱在枪林弹雨中救护伤员,因表现英勇被记二等功一次。1954年回国后,战争留下的伤病让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在家乡务农。 这个发现震惊了所有人,费县民政局很快核实了雷增友的身份,按规定为他补发了多年的优抚金。但老人坚持要把这笔钱留给李家。 “文阳一家对我这么好,这钱应该给他们。”面对工作人员的劝说,老人态度坚决。最后在大家反复解释下,他才同意正常领取优抚待遇。 消息传开后,雷增友成了村里的“名人”,乡亲们才知道,这个捡了半辈子废品的老人,竟是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英雄。 档案记录显示,雷增友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曾连续72小时在战壕里救护伤员。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他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和其他战伤后遗症。 从2003年到2014年,整整11年的相处让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人成了真正的一家人,雷增友从一个孤独的拾荒老人,变成了李家不可缺少的长辈。而李文阳一家,也从单纯的报恩变成了发自内心的亲情。 如今88岁的雷增友身体大不如前,李文阳依然每天为他擦身喂饭,悉心照料。李文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县城工作,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看望“爷爷”。 “爷爷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人。”年轻人说,“他用自己的经历教会了我们什么叫感恩,什么叫坚持。” 在李家的客厅里,那本《革命军人证明书》和三枚军功章被小心翼翼地放在玻璃柜里。每当有客人来访,雷增友总是默默地坐在一旁,很少主动提起自己的过往。 但李文阳知道,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用67岁的身躯跳进冰冷的河水救了他的命。而他们一家11年的悉心照料,也让一位孤独的老兵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素的善意与感恩。从生死相救到日夜陪伴,两个普通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情谊。
山东,男子骑自行车时,看到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尾随一个走路的小女孩。男子立刻警觉起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