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林徽因去世七年后,61岁的梁思成娶了34岁的林洙为妻,有一天,梁思成开会迟到,领导开玩笑道:“君王从此不早朝!”大家都笑了,梁思成脸红着坐下开始开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天,北京民政局登记处里出现了一对特殊的新人,61岁的梁思成穿着整洁的中山装,34岁的林洙身着朴素的蓝色上衣,两人神情严肃地在结婚证书上签下名字。 这场相差27岁的婚姻在当时的知识界掀起不小波澜,林徽因去世刚满七年,而林洙曾是梁思成学生程应铨的妻子,这层复杂关系让许多人议论纷纷。 林徽因1955年病逝后,梁思成的生活陷入困顿。年过六旬的他饱受肾病和高血压折磨,日常起居都成了问题。清华校医院的病历显示,他经常因为忘记服药而病情反复。 1957年,林洙开始协助整理《中国建筑史》手稿,这个1928年出生的福州女子,1948年考入清华建筑系,毕业后留校担任资料员。她的第一段婚姻因丈夫程应铨被划为“右派”而破裂。 程应铨的遭遇为这段关系蒙上阴影,1958年,他被迫与林洙离婚,十年后在绝望中投水自尽。林洙从此独自一人,在清华园里默默工作。 1961年,梁思成向组织正式提交结婚申请,理由很直接:“需要专人照顾晚年生活,协助完成学术工作。”清华大学很快批准了这一申请,但家人的态度却分化严重。 梁再冰公开表示反对,认为父亲再婚是对母亲的背叛。梁从诫虽然心存疑虑,但最终选择尊重父亲的决定。这种家庭内部的分歧一直持续到多年后。 结婚当天发生了个小插曲,梁思成因为开会迟到,匆匆赶到登记处时已是下午。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梁先生这是君王从此不早朝啊!”在场的人都笑了,梁思成却红着脸坐下办手续。 婚后林洙搬进照澜院2号,开始了她与梁家长达二十年的生活。梁思成的日记记录了这些年的点点滴滴:林洙每天提醒他按时服药,为他准备清淡的饮食,整理被他随手乱放的书稿。 1966年后的十年里,梁思成遭受冲击,家中珍贵资料被抄走大半。林洙始终守在他身边,想方设法保护剩余的手稿和照片。 1972年梁思成病逝,林洙开始了漫长的遗产整理工作,她把梁思成生前的1.5万张古建筑照片、378件珍贵手稿,还有《营造法式注释》的原始图稿全部捐给国家。 这些照片记录了1930到1940年代中国古建筑的原始面貌,许多建筑如今已不复存在。山西应县木塔的测绘图纸、故宫建筑的详细数据、天坛的结构分析,都成为后世研究的珍贵资料。 2006年出版《梁思成建筑画集》时,林洙特意保留了林徽因的手绘修改痕迹。她对编辑说:“徽因先生的贡献不能被遗忘,这是对历史负责。” 关于这段婚姻,外界评价始终两极分化,建筑史学家傅熹年认为林洙在特殊年代保护了珍贵的学术遗产,功不可没。但也有人质疑她在回忆录中对某些事件的描述存在主观色彩。 争议归争议,事实却很清楚,林洙用二十年时间系统整理了梁思成的学术遗产,这些资料为后世研究中国古建筑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里,既有个人情感的纠葛,也有学术传承的使命。林洙从一个协助整理资料的工作人员,成为梁思成晚年的生活伴侣,最终成为他学术遗产的守护者。 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林洙选择了陪伴和守护,也因此承受了外界的质疑和争议。但她用行动证明,这份坚持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留下了无价的财富。
蒋介石设下圈套,连周总理都中计,只有毛主席保持清醒,成功破解“1936年1月的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