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觉得只要不降息,中国就得爆雷,而中国认为只要忍一忍,美国就该降息了,那中美的金融博弈,到底谁能站到最后呢? 眼下的中美金融战,说白了就是一场“谁先眨眼”的对峙。美国不愿降息,打的算盘是让高利率把中国压出问题,中国不急着跟风,心里盘算的是只要撑住,美国终究扛不住高利息的自耗。 这不是简单的拉锯战,而是一场耐力赛,比的不是谁出招快,而是谁撑得久。 美国的高利率政策,看似强硬,其实暗藏风险。从上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美国一贯靠美元潮汐收割全球资产。 现在,他们又想用同一套剧本来压中国,想借高利率放大中国企业的外债压力。 根据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外债余额约为3.2万亿美元,表面上看似巨大,实则结构稳定,以中长期债务为主,短期外债占比低,风险可控。 这和当年东南亚国家靠美元短债撑经济的模式完全不同。美国想把旧招数搬到中国头上,打错了算盘。 而美国自身的财政体系已经开始吃紧。美债总额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仅2024年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就超1.2万亿美元。 美联储一个百分点的利率调整,意味着财政就要多掏几千亿美元。 这还没算上银行系统的隐患。硅谷银行倒下后,美国中小银行的信心还没恢复。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24年Q2的报告显示,仍有多家银行被列入“高风险观察名单”。高利率进一步拉高融资成本,使得区域性银行日子愈发难过。 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PMI已连续多个季度低于50,消费信贷违约率持续上升。市场一边呼吁降息缓解经济压力,一边又担心提早降息引发通胀反弹。 更麻烦的是,大选年到了,拜登政府一边要稳经济,一边还要应对选票焦虑,政策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反观中国,虽然承压,但并非没有准备。第一是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的规模仍是全球最大,中国可以通过“非对称干预”调整汇率预期,防止市场情绪失控。 第二是资本管控。中国央行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不断优化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既防范热钱冲击,也为政策操作留空间。 再加上中国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仍达27%,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基本盘,即使金融层面遇到波动,也不至于失速。 而且中国没有跟随美国加息,而是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美政策利率已经背离22个月,创下历史最长记录。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中国有自己的节奏,不会被美联储牵着鼻子走。 为化解地方债风险,中国推动了债务置换工程。2023年,全国12个省份累计置换1.4万亿元的隐性债务,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把高风险债务转为更稳定的政府债,缓释了系统性金融压力。 同时,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也取得进展。根据2024年上半年数据,中东原油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达12%。 这不仅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也增强了人民币在全球能源交易中的话语权。 中美这场博弈,拼的是谁的时间成本更高。美国每拖延一年不降息,就要多付出近4000亿美元的利息开支。 而中国“以空间换时间”,通过货币政策宽松、新房去库存等手段,为经济转型赢得窗口期。 两国的金融体系逻辑也不一样。美国是资本市场主导,遇到风吹草动,股市、债市先跳,中国以银行体系为主,抗压能力更强,传导路径更有缓冲。 在风险转嫁能力上,美国一向靠美元霸权把危机甩给全球。但这种模式也开始遇阻。 2023年,全球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进行清算的交易额同比增长47%,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形成气候。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有短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仍需防范,部分城投债存在区域性风险,需要精细化管理。 但相比之下,美国商业地产贷款违约潮已经开始显现。据《金融时报》报道,到2025年,美国将有超过1.5万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贷款面临到期更新压力,而高利率下,很多资产难以续贷。 如今美国面临两难,降息,可能刺激通胀、打击美元信用,不降息,财政和银行系统继续承压。就像《华尔街日报》所说的,这是一个“无法承受的高利率时代”。 所以,谁能站到最后?答案可能不在谁先倒下,而是谁能撑过重构期,拥有未来金融秩序的话语权。这不是一场速胜的较量,而是一场系统韧性的比拼。 信息来源: 《美半年预算赤字超1.3万亿美元,历史次高》——观察者网
美联储不傻,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就是坚持不降息,硬挺到七月份,说白了,就是
【17评论】【29点赞】
阿达
老美虽然自己造血功能吃紧,但是架不住这家伙小弟多啊,日本这次协议签了,欧洲也快要扛不住了要签了,这些都够老美喘口气的,所以我们不能大意。
伊人
我们抗美保家卫国,直到最后的胜利✌️✌️
用户10xxx82
美国打关税战,提高关税是否用于银行高息补帖以达到金融战胜?
小季
怎么还有拜登?
王 斌 Barry Wong
插,欧洲不是一样降息,。。。。。
用户10xxx89
胡编乱造
小明
还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