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趴在仁爱礁上的破船,锈了整整26年。菲律宾人原本以为这是一步妙棋,结果下到今天,更像是替中国在南海打了根钢钉,把局势钉死在自己不想看到的方向。 仁爱礁离巴拉望岛是近,但“近”不等于“归你”。1999年,他们把一艘二战时期的美国旧登陆舰——“马德雷山号”——开过来,一头扎在礁盘上,说是“漏水,不得已”。话是这么说,可那天起,他们就打定主意赖着不走,还安排士兵轮流蹲守,想在海上生根发芽。 这套老把戏,早年别的国家也玩过——先占个礁,再用时间磨掉争议——但菲律宾挑的这盘棋,反噬来得格外快。中国从第一天就要求他们拖走,嘴上答应得痛快,脚却钉得比礁石还牢。 问题是,这船本来就半只脚进坟场了。二战产物,1976年转给菲律宾,用到90年代已经够本。长期泡在海水里,锈蚀速度肉眼可见。到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部的调查干脆给它判了死刑——珊瑚覆盖率下降38.2%,重金属和油污超标,活生生变成一座海上垃圾场。 菲律宾当然不会承认污染,他们只想趁机往船上加固,搬建筑材料上去,被中国海警拦了不止一次。到这一步,反倒帮了中国的忙——有了理由加密巡逻、扩建周边设施,把南海防御网织得更密。 回头看,这出戏的开场时间点很微妙。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第二天,菲律宾的破船就出现在仁爱礁。那时候他们还演了一出“双船戏”,另一艘很快拖走,只留“马德雷山号”长驻。外交部抗议,他们口头承诺只是“临时停靠”。临时,一停就是四分之一个世纪。 2000年起,菲律宾士兵开始轮换驻守,补给船每月一次,带吃的喝的,还有一些偷偷夹带的建材。2012年黄岩岛事件后,南海局势全面升温;2013年,他们提起南海仲裁,2016年赢了纸面判词,现实里一点都没变。杜特尔特上台一度缓和,中菲关系回温,但船依旧在那。 真正的拐点,是2022年小马科斯上台,全面倒向美国。补给船和中国海警的对峙次数猛增——激光干扰、水炮驱离、船体刮蹭、甚至登船检查。这些冲突,让菲律宾在国际上看起来像个不知进退的挑衅者。更糟的是,船体本身已经90%浸水,士兵生活条件恶劣,蚊虫、潮湿、断水断电都是家常便饭。 菲律宾的算盘很简单:用破船坐滩占据仁爱礁,顺便把专属经济区的线往外推,靠近油气区。但他们忘了算另一笔账——中国在这26年里,南海的基础设施已经从无到有,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变成了有机场、有雷达、有港口的综合节点。海军和海警常态化巡逻,破船反而成了“钓鱼执法”的标靶。 2024年7月,中菲达成临时安排——只能运生活物资,建材禁运。等于菲律宾想修补都得看中国脸色。到2025年,连补给路线都全程被中国船只盯梢,他们想“加固”船体的计划基本废了。 在国内,菲律宾媒体用“英勇坚守”包装这艘船;在国际上,更多声音质疑他们破坏生态、挑衅升级冲突。2025年2月,中国和文莱联合声明强调南海和平,菲律宾显得格外孤立。 对中国来说,这艘破船是个意外的战略礼物。它给了中国合法的理由在仁爱礁周边维持高密度巡逻,让南海执法常态化,也为南沙岛礁的扩建提供了政治遮蔽——毕竟,总得有个“威胁”来支撑行动。 到今天,菲律宾既不敢撤船——怕被骂丢了“阵地”,又不能放手修——因为中国一拦就断。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一步步烂下去。中国方面不急,就等它自己散架。 破船事件的教训很简单:在南海,实力才是唯一的底牌。菲律宾想用小聪明撬动地缘格局,结果自己被钉死在礁盘上;而中国,则顺手在这根“钉”上,织出一张更紧的南海网。 当年菲律宾搁浅的那一刻,大概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仁爱礁的铁锈,每一片都在提醒他们,这盘棋走错了,而且没有回头路。 参考资料:《 菲律宾万万没想到,精心安排的“仁爱礁”破船,反而帮了中国大忙-凤凰网 》
菲律宾爆发“反马”抗议,民众焚烧马科斯画像,怒斥政府“卖国”当地时间28日,菲
【6评论】【7点赞】
蓝田得玉
路过一次就用水炮往破船上浇一次海水
游客
意思是先让它留着,方便我们所有的行动不被说三道四太多,等都部署齐了,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顺丰
可以不可以往搁浅船上喷硫酸
正直的人
附近抽沙,让陷进去,
游客
意思是留着更合适,我们围绕展开的行动才不会被说三道四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