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顾克路被越军炮火炸成两截,但他还在战斗,最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副连长大怒:“今天不抓俘虏了,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那张娃娃脸笑起来还带着小酒窝,两颗虎牙透着稚气。要不是一身军装,谁能想到这个山东邹城小北村出来的17岁新兵顾克路,会在老山前线打出惊天动地的一仗? 顾克路参军时,村里喇叭正播着老山前线的新闻。他背着娘连夜缝的布鞋,揣着爹给的五个煮鸡蛋,在征兵站排了半夜队。接兵干部看他个子刚过步枪高,劝他:“再长两年再来。”他急得脸通红,拽着干部的袖子喊:“我会爬树!能给部队当侦察兵!”这股子劲,愣是让他成了全连最小的兵。 到了前线,他被分到通信班,负责在炮火里架线。别人嫌这活危险,他却乐呵呵的:“我身子灵活,炮弹追不上我。”有次连队攻高地,电话线被炮弹炸断,他抱着线轴就冲了出去。子弹在耳边“嗖嗖”飞,他趴在弹坑里接电线,手指被线皮磨出血,混着泥水往嘴里流,也没松劲。通信恢复时,他对着电台喊:“班长,通了!”声音里还带着孩子气的得意。 牺牲那天,他们班守的3号哨位被越军反扑。顾克路背着电台在交通壕里穿梭,突然一发迫击炮弹落在身边。战友李建国回头时,只看见他被炸飞的军帽,帽檐上还别着娘给的平安符。可下一秒,他就看见顾克路从血里爬起来——下半身已经没了,他用胳膊撑着往前挪,手里还攥着没发完的电报,嘴里嘟囔着:“敌人……在左边……” 李建国冲过去想抱他,他却挥手推开,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这是……班里的菜票……你收好……”血沫从他嘴角涌出来,眼睛却直勾勾盯着越军冲锋的方向。直到最后一口气,他的手指还在地上画着敌人的位置。 副连长赶到时,顾克路的身体已经凉了。这个平时总说“抓活的能问情报”的硬汉,看着那本染血的菜票,突然红了眼。他拔出枪对着天空喊:“都给我听着!为顾克路报仇!” 那天的反击打得特别狠。战士们像疯了一样往前冲,没人躲炮弹,没人怕机枪。李建国端着冲锋枪扫倒三个敌人,腿被子弹打穿也不后退,他脑子里全是顾克路爬树掏鸟窝的样子——出发前,这小子还说“等胜利了,带你回俺家吃槐花饼”。 后来清理遗物,战友们在顾克路的挎包里找到半块橡皮和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和爹娘在村口的合影,他站在中间,笑得露出虎牙。背面用铅笔写着:“爹,娘,等我回家种玉米。” 有人说,17岁的孩子懂什么牺牲?可顾克路用最后一口气告诉我们,他懂。他懂身上的军装意味着什么,懂身后的祖国不能丢,懂哪怕只剩一口气,也得给战友指清敌人的方向。 现在的小北村,村口立着顾克路的纪念碑。每年清明,都有孩子摸着碑上的名字问:“他是谁呀?”老人会说:“是个爱笑的娃,用命护着咱呢。” 你说,是什么让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在被炸成两截时还想着战斗?是军装的重量?是家乡的牵挂?还是那句“保家卫国”的誓言,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现场时,却发现干部们已全部牺牲,剩下
【6评论】【7点赞】
夜窗听雨
致敬顾克路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