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爆发“反马”抗议,民众焚烧马科斯画像,怒斥政府“卖国” 这场抗议的导火索是一份被民众称为“丧权辱国”的贸易协定。根据马科斯与特朗普政府达成的协议,美国将对菲律宾出口商品征收19%的关税,而菲律宾却需对美国商品全面开放市场,实行零关税。 这意味着菲律宾的农产品、纺织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将直接暴露在美国企业的冲击下。以椰子产业为例,菲律宾是全球最大椰子生产国,而美国同类产品凭借技术优势本就占据价格和品质优势,零关税政策将彻底挤压菲律宾椰农的生存空间。 抗议者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菲律宾社会气象站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民众自评贫困率高达63%,失业率攀升至4.1%,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在马尼拉街头,随处可见为生计奔波的摊贩,他们的收入在通胀压力下不断缩水。 而贸易协定的签署,被视为马科斯政府将菲律宾经济“绑上美国战车”的铁证。一位参与抗议的渔民在采访中激动地说:“我们的鱼罐头本来能卖到美国,现在关税一涨,运费都赚不回来,这不是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吗?” 更让民众心寒的是,这份协定的谈判过程充满了秘密交易的影子。根据泄露的会议记录,马科斯团队在谈判中几乎未设置任何保护条款,甚至主动放弃了农产品配额限制的诉求。这种单方面的妥协,让菲律宾在国际贸易中丧失了议价权。 抗议背后,是菲律宾民众对马科斯家族长达半个世纪的复杂情感。1986年,老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在“人民力量革命”中终结,但其家族的政治影响力从未真正消散。 小马科斯2022年当选总统后,迅速将家族成员安插进关键部门:姐姐伊梅担任参议员,表弟马丁・罗穆亚尔德斯掌控众议院。这种“家天下”的统治模式,让菲律宾民众再次感受到历史的轮回。 马科斯家族的腐败基因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老马科斯执政期间被控贪污100亿美元,而小马科斯上台后,其家族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中频繁中标,引发利益输送质疑。 在奎松市的抗议现场,一位老人举着老马科斯的画像,上面用红漆写着“10%先生”——这是老马科斯时代官员索要回扣的代名词。“他们父子俩都是吸血鬼,只不过一个明目张胆,一个披着民主的外衣!”老人的怒吼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更令人担忧的是,马科斯家族通过控制议会巩固权力。在众议院297个席位中,马科斯阵营占据超过三分之二,这使得任何弹劾动议都难以通过。 这种政治垄断让民众意识到,街头抗议可能是唯一的发声渠道。 菲律宾的抗议浪潮,折射出其亲美外交政策的深层危机。近年来,马科斯政府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不仅允许美军使用9个军事基地,还多次参与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这种“一边倒”的策略,让菲律宾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在南海问题上,马科斯政府的挑衅行为尤为突出。2025年4月,菲律宾船只擅自闯入仁爱礁海域,试图向非法坐滩军舰运送补给,引发中菲海警对峙。 尽管民众对此举的后果忧心忡忡,但政府却将其视为向美国表忠心的机会。这种外交冒险主义,最终让普通民众买单——菲律宾渔民在南海的传统渔场被压缩,旅游业因局势紧张遭受重创。 经济上的依附性则更为致命。菲律宾对美出口占其外贸总额的28%,而美国对菲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信等关键领域。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菲律宾在贸易谈判中毫无还手之力。 抗议现场的多元诉求,揭示了菲律宾社会的多重矛盾。除了反对贸易协定,工人要求提高最低工资,农民呼吁土地改革,原住民抗议资源被掠夺。这些诉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面对汹涌的民意,马科斯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国情咨文中,马科斯不得不承认“民众对基础服务的不满”,并承诺打击腐败、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其政策调整始终未能触及亲美外交的核心。这种“头痛医头”的做法,难以平息民众的怒火。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美国对菲律宾的动荡保持低调,仅表示“支持菲律宾民主进程”;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加大对菲投资,试图在经济上提供替代选择。这种大国博弈,将深刻影响菲律宾的未来走向。 如果马科斯政府不能正视民意,改革积弊,等待这个国家的可能是更严重的社会动荡。而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如何在尊重主权与维护地区稳定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一个重大考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菲律宾的命运不仅关乎自身,更警示着所有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真正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主与尊严的基石之上。
菲防长下的挑战书,解放军接了,第一击选在中方主场,俄已选边站。菲律宾最近在南海
【53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