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男子离婚后儿子选择跟前妻一起生活,生病也不来探望,男子寒心了,当即立下

烟雨评社 2025-08-01 17:14:08

辽宁大连,男子离婚后儿子选择跟前妻一起生活,生病也不来探望,男子寒心了,当即立下遗嘱,把自己将近500万的财产都留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男子死后儿子霸占遗产,还说遗嘱不算数。男子的兄妹将侄子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了。 在大连,一份近500万元的遗嘱,将一个家庭内部早已溃烂的伤口,赤裸裸地展现在了公众面前。立下遗嘱的张先生,在生命最后一刻,用尽力气写下的不是对亲生骨肉的祝福,而是一份将儿子彻底排除在外的“绝情”文书。 张先生和前妻的婚姻,在儿子出生前就只剩下冷战和逃避。孩子的降生非但没能弥补裂痕,反而成了矛盾的总爆发点。两人虽同住一个屋檐,关系却比陌生人还僵。对张先生来说,这段婚姻唯一的慰藉就是儿子,他曾以为,只要能看着儿子长大,家庭破碎与否都能忍。 离婚协议彻底击碎了他最后的幻想。前妻以“父亲工作忙,无力照顾孩子”为由,轻易夺走了抚养权。更让张先生心寒的是,年幼的儿子也明确表示,父亲对家庭极不负责。 张先生总觉得这背后有前妻的挑唆,可他一次次主动联系,换来的总是电话无人接听,信息石沉大海。就这样,父子俩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离婚后常年奔波的张先生病倒了,一纸诊断书宣告他的人生进入倒计时。在生命最灰暗的时刻,比病痛更刺骨的,是亲情的缺席。 他曾给前妻打电话,告知病情,唯一的愿望就是再见儿子一面。可是,直到他咽下最后一口气,那个他曾视若珍宝的儿子,也未曾踏进病房,甚至连一通慰问的电话都没有。 张先生重病期间,是他的兄弟姐妹们轮流守护在病床前,端茶送饭,擦身换衣。这份朴素而真挚的关怀,温暖了他生命最后的旅程。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悉心照料与一次次冷漠无视的对比中,张先生心灰意冷,在意识清醒时做出了决定:他立下遗嘱,将名下近500万的房产和存款,全部赠予不离不弃的兄弟姐妹。至于前妻和儿子,他的遗言只有四个字:一分不留。 张先生的离世,并未终结恩怨,反而点燃了新的战火。前妻和儿子得知遗嘱后怒不可遏,在他们看来,儿子是唯一的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理应得到全部遗产。 一气之下,母子俩直接搬进了张先生的房子,摆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无奈,张先生的兄弟姐妹只得将亲侄子告上法庭。 公堂之上,姑姑叔叔们手持白纸黑字的遗嘱,控诉侄子在父亲病重时未尽半分孝道,真是个“大孝子”。而另一边,儿子则辩称,自己尚未成年,没有独立能力去照顾父亲,这份剥夺他继承权的遗嘱理应无效。 最终,法院的判决展现了法律的刚柔并济,法庭确认了遗嘱的法律效力,肯定了张先生对自己财产的自由处分权。这意味着,近500万遗产的大头,确实归那些付出了真情的兄弟姐妹。这是对逝者意愿的尊重,也是对善意行为的回报。 判决“话锋一转”,启动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法院指出,遗嘱虽有效,可法律也规定,必须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据此,法院从总遗产中划拨出1.2万元,作为儿子应得的“必留份”,按每月2000元标准支付6个月的生活费。 这份判决,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可以不爱,但不能不养。判决一出,舆论哗然。多数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对“生前不孝,死后争产”的公正裁决。 但也有声音提出,家庭破裂,孩子本身就是最大的受害者,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苛责一个在扭曲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或许并不公平。 当血缘不再是情感的保障时,亲情似乎也被量化成了付出与回报的交换。法律兜住了未成年人生存的底线,却兜不住早已破碎的人心。如果当初父子间的沟通能多一些,母亲的引导能正面一些,这场闹剧或许根本不会上演。 信源:裁判文书网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