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2日,山海关外,李自成的大军只剩几千人,他没想过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这座关城外,一场不到两天的恶战,终结了李自成统一天下的可能。 一个多月前,李自成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三大营不战自溃,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大顺军涌入外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自缢身亡,明朝宣告灭亡。 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缥衣,骑着乌驳马,在数十名骑兵的护卫下进入德胜门。此时的李自成志得意满,他或许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业。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危机正在悄然酝酿。起初,李自成还能约束部队,下令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但没过几天,军队纪律就开始涣散。尤其是在刘宗敏等将领的主导下,大顺军开始对明朝官员进行大规模的 “追赃助饷”。他们制作了夹棍等刑具,对明朝官员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出金银财宝。 李自成对山海关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他手握数万精锐的关宁铁骑。崇祯自缢后,李自成派使者携带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书信和四万两白银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起初已经决定归降大顺。 但就在吴三桂率领部队前往北京的途中,却不断听到大顺军在北京拷掠官员、军纪变坏的消息。更让吴三桂恼火的是,他的父亲吴襄被囚禁拷打,爱妾陈圆圆被霸占。 吴三桂在途中反复考虑后,又回师山海关,击败了大顺军的守将,重新占据了这座至关重要的关隘。 回师山海关后,吴三桂知道自己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大顺军,必须寻找盟友。当时他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效忠偏安江南的南明,要么联合关外的清军。 南明此时刚刚建立,内部派系林立,再者远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无法支援山海关。 其实,吴三桂与清军早有接触,松锦大战后,明朝在辽东的精锐损失殆尽,吴三桂率残部退守山海关。此后,清军多次试图招降吴三桂,但都被他拒绝。但到了此时,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三桂的立场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4月13日,吴三桂派使者前往沈阳,向摄政王多尔衮求援。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大喜过望。他立即率领清军主力从沈阳出发,星夜兼程赶往山海关。 4月20日,清军抵达连山,接到了吴三桂的第二封求救信。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逼近山海关,吴三桂的处境十分危急。多尔衮意识到这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他回信给吴三桂,劝其归降清朝,表示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二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 面对李自成大军的压力和多尔衮的诱惑,吴三桂最终做出了降清的决定。 4月21日,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抵达山海关。此时的大顺军号称百万,但实际调到前线的兵力为十余万人,分为三部分: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驻扎在山海关城西的石河;唐通率领的部队驻扎在山海关城北的一片石;另有部分兵力负责切断山海关与关外的联系。 吴三桂的兵力约有五万人,虽然战斗力较强,但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他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挡大顺军,因此一方面派人催促清军速来增援,另一方面在山海关城西的石河布下防线,准备与大顺军展开决战。 大顺军率先向吴三桂的防线发起进攻。李自成亲自指挥作战,大顺军将士奋勇冲杀,吴三桂的军队则顽强抵抗。双方在石河岸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斗持续了一整天,双方死伤惨重,吴三桂的军队渐渐不支,防线多次出现危机。 黄昏时分,多尔衮率领的清军终于抵达山海关外。但多尔衮并没有立即出兵援助吴三桂,而是在山海关城东的欢喜岭上扎营观望。他想坐山观虎斗,等到吴三桂和李自成两败俱伤时再出手,这样既能减少清军的损失,又能增加对吴三桂的控制力。 吴三桂见状心急如焚,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快到极限了。于是,他再次派人前往清军大营,请求多尔衮立即出兵。 多尔衮见时机成熟,终于同意出兵,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吴三桂必须率部剃发,以示归降的诚意。吴三桂无奈,只得答应了多尔衮的要求。 22日清晨,李自成见吴三桂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认为胜利在望,于是下令大顺军全线出击。 早已蓄势待发的清军趁着李自成和吴三桂酣战,趁机从侧翼杀出,如潮水般涌出,。 大顺军在吴三桂和清军的两面夹击下,渐渐不支。李自成见大势已去,只得下令撤退。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乘胜追击,大顺军损失惨重。 这场不到两天的恶战,对各方势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顺军损失惨重,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对于吴三桂来说,山海关大战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通过降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但也背上了骂名。 此后,吴三桂成为了清军入关的急先锋,率领军队四处征讨大顺军和南明政权,但最终却在康熙年间发动了 “三藩之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644年4月22日,山海关外,李自成的大军只剩几千人,他没想过会败得这么快,这
国际大碗说
2025-08-04 10:36:44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