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化伊朗巴列维王朝的,与美化民国的“果粉”,实质上是一样的人,他们在美化时,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08-04 14:17:47

那些美化伊朗巴列维王朝的,与美化民国的“果粉”,实质上是一样的人,他们在美化时,只把聚光灯放在统治买办阶层那一小撮人身上,让人们看到的都是灯红酒绿,却没有将生活在地狱的一面告诉大家。     如果你只看上世纪70年代的德黑兰街头,西装革履的男人、不戴头巾的时髦女性、霓虹闪烁的豪华酒店,可能会误以为伊朗是一个“中东小巴黎”。   但镜头一转,城市边缘的贫民窟里,失业工人和失地农民挤在铁皮棚户区,30%的失业率让无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   巴列维王朝的“盛世”只属于王室、官僚和新兴资产阶级,而普通伊朗人面对的,是石油财富被少数人垄断、农村经济崩溃、传统手工业者被西方资本挤压的残酷现实。     这和某些人怀念的“民国范儿”如出一辙,他们只记得上海滩的旗袍、洋楼和文人沙龙,却选择性遗忘1942年河南大饥荒里易子而食的惨剧,以及国民党“四大家族”如何通过金融垄断和土地兼并让亿万农民沦为赤贫。   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典型的买办政权,经济上依附外国资本,政治上镇压本土诉求,最终在民众的怒火中土崩瓦解。     巴列维的“白色革命”曾被包装成现代化典范,GDP年均增长超16%,人均收入也一路飙升到两千多美元,但光鲜数据背后是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农业自给率暴跌的畸形结构。   当1975年油价暴跌,伊朗经济瞬间崩盘,底层民众的愤怒再也无法压制,同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在官僚资本和外国商品的夹击下奄奄一息,1948年上海物价指数疯狂飙升,金圆券成了废纸,普通市民的积蓄一夜归零。     更讽刺的是,这两个政权垮台前都拥有强大的暴力机器,巴列维手握40万军队、1.2万海空军,还有美国训练的秘密警察“萨瓦克”,但士兵拒绝向示威者开枪,最终国王只能流亡海外。   蒋介石的“美械师”在淮海战役中成建制投降,因为士兵们清楚“为四大家族卖命不值得”,历史证明,再精良的武器也救不了一个失去民心的政权。     今天的国际博弈中,类似的剧本仍在重演,某些中东国家靠石油美元堆出摩天大楼和奢侈品商场,但青年失业率超过30%,底层民众的怨气正在宗教极端主义的温床上发酵。   美国在阿富汗扶持的加尼政府,同样沉迷于喀布尔的西式派对,直到塔利班兵临城下时,才发现自己早已众叛亲离。   这些教训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绝不是少数人的纸醉金迷,而是让最普通的劳动者也能分享发展红利。     中国的发展道路之所以能成功,恰恰因为它没有走巴列维或蒋介石的老路,改革开放让8亿人脱贫,而不是制造买办寡头;乡村振兴政策让农民住进新房,而不是像伊朗“白色革命”那样把失地农民赶进贫民窟。   当某些人还在怀念“民国风雅”或“巴列维盛世”时,不妨问问自己是愿意成为那个时代99%的普通人,还是1%的既得利益者。

0 阅读:6

猜你喜欢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