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乌克兰专家也有一份功劳?当年,一大批乌克兰专家放弃西方的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因为中国给了别人给不了的东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91年,苏联轰然倒下,乌克兰作为第二大继承者,本来接手了大片土地和军工资产,比如安东诺夫设计局和各种研究所,还有核武器库存。 但现实,乌克兰经济一塌糊涂,从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大批倒闭,失业率飙升,国家没钱搞科研,甚至开始低价甩卖资产。 那些军工专家,工资发不出来,养家都难。他们大半辈子钻研武器设计,除了这个啥也不会干,社会上找工作基本没门路。 出国成了唯一出路,美欧国家抢着要,开价一个比一个高,去那边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说不定几年就把养老钱挣够了。可奇怪的是,有一批专家偏偏没去西方,而是选择了当时经济还不如西方的中国。 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先看工业体系,中国借鉴了苏联模式,乌克兰专家一来就能上手,不用从头学新一套东西,这点西方国家比不了,因为他们的体系完全不同。 专家们在乌克兰研究所待惯了,换到美欧可能得花时间适应。更关键的是,中国表现出真诚态度。派工作组去乌克兰,深入各大军工企业和研究所,跟专家们聊需求,谈细节,这让专家们觉得被重视。 西方国家虽给钱多,但总怀疑专家背景,怕有间谍,审查严苛。中国呢?直接给科研支持,专家有权挑团队,建实验室,国家帮忙调资源。 中国帮着建设施,提供设备,让专家们能继续干老本行。生活上也周到,住房按乌克兰风格建,饮食和周边设施都考虑家乡习惯,有人代办琐事。 想想看,专家们拖家带口来,孩子教育、医疗全包,这在西方高薪职位上不一定有。有约200名专家来了,带来航空、发动机等技术,推动中国军工进步。 比如,乌克兰的运输机设计和发动机知识,直接帮中国填补短板。 中国现在的成绩,乌克兰专家有一份功劳。1998年中国从乌克兰买了未完工的瓦良格航母,后来改造成辽宁舰,这是中国第一艘航母,乌克兰专家帮着提供技术支持和图纸。 发动机领域,乌克兰的Motor Sich公司卖给中国涡扇发动机,用于战斗机和运输机,中国后来还想收购这公司来学技术。 气垫船、坦克柴油机、导弹,这些乌克兰专长都传到中国,帮助中国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生产。专家们不光带技术,还参与设计团队,教中国工程师怎么优化结构、测试参数。 苏联时代,乌克兰在军工链条上占重要位置,解体后这些人才流失,中国抓住机会,吸收了他们的经验,避免走弯路。 西方国家也想抢这些人才,但为什么没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合作?是地缘因素,还是政策问题?结果,中国军工从90年代的差距,到现在能独立造航母、先进战机,乌克兰专家的知识转移功不可没。 问题是,这合作对乌克兰有啥好处?专家们挣钱了,国家资产流失了,这算不算双刃剑?咱们得反思,技术转移在全球竞争中,到底谁获利更多? 三十年过去了,许多专家学了中文,融入当地生活,后代中文更溜,在中国学校读书,长大后继续相关工作。 专家们见证中国军工从引进到自主,退休后偶尔讲座,分享经验。合作还在继续,两国技术交流频繁。西方高薪虽诱人,但中国给了归属感和尊重,这或许是关键。 专家们偶尔回乌克兰,但视中国为第二故乡,安享晚年。
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中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
古凌国际
2025-08-04 14:53:0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