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正在家中过生日,皇帝高纬派人送来毒酒。高长恭悲愤的说:“我忠心耿耿,哪里有辜负皇帝?” 高长恭是北齐宗室名将,骁勇善战,受封兰陵王,因容貌美丽,出战时都戴着面具。 公元564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军情急如星火。当时24岁的高长恭奉命率领五百骑兵驰援。 高长恭戴着面具亲率精锐冲破北周军的层层封锁,一路杀到洛阳城下。城上的北齐守军看不清来者是谁,一度不敢开门。直到高长恭摘下面具,露出那张辨识度极高的俊朗面容,守军才欢呼雀跃,立刻出兵夹击。 这场战役让高长恭一战封神,军中甚至传唱起来专门歌颂他的《兰陵王入阵曲》。 此后,高长恭先后担任大司马、太保等要职,手握重兵镇守一方。高长恭带兵时非常体恤下属,有好吃的都会和士兵们分享,这样的将领自然深得军心,士兵们愿意为他效死力。但将领得军心有时候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当皇帝心胸狭隘时,这就成了致命的隐患。 北齐皇帝是高长恭的堂弟高纬,这位后主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最大的爱好是弹琵琶唱《无愁曲》,因此得了个 “无愁天子” 的外号。 高纬登基时只有10岁,朝政长期被奸臣和宦官把持,他自己则沉迷酒色,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 高纬对高长恭的猜忌并非一蹴而就。起初,他也曾对这位战功赫赫的堂兄表示赞赏。 有一次两人闲聊,高纬关切地问:“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意思是说你打仗太勇猛,万一出点意外怎么办。 高长恭随口答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这句话在高长恭看来只是表达自己把国事当家事的忠心,但在高纬听来却格外刺耳。 这句无心之言成了猜忌的开端。此后高长恭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在高纬眼中都变成了威胁。尤其是《兰陵王入阵曲》在民间广为流传,连街头小儿都在传唱,这让高纬心里越发不是滋味。他开始觉得,这位堂兄的威望已经超过了自己,甚至隐隐有盖主之势。 高长恭很快察觉到了皇帝的猜忌。毕竟在北齐,皇族内部自相残杀是家常便饭。高长恭的二叔高洋、五叔高演、九叔高湛都曾通过政变登基,叔叔们的血腥往事让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为了自保,高长恭开始刻意收敛起自己的光芒。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体恤下属,反而开始贪污受贿,故意把自己的名声搞臭。 有一次,高长恭的亲信尉相愿不解地问他:“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高长恭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命人退下,然后问尉相愿该怎么办。 尉相愿叹息道:“王前既有功,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高长恭听从了这个建议,此后多次以生病为由推脱朝廷的任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北齐当时面临北周的巨大军事压力,像高长恭这样的名将,朝廷根本不可能让他长期赋闲。 571 年,北周再次进攻北齐,高长恭被迫再次领兵出征。这次战役他虽然取得了胜利,却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班师回朝后,他发现自己的府邸门前依然车水马龙,前来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日渐憔悴,甚至开始出现幻觉。 573年的5月,到了高长恭的生日。往年这个时候,王府里总会张灯结彩,前来贺寿的宾客络绎不绝。但这一年,气氛却格外冷清。高长恭已经因病在家休养了很长时间,不少趋炎附势的官员察觉到风向不对,都纷纷避开了。 生日当天,当内侍监带着禁军出现在门口时,高长恭其实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他平静地让家人退下,独自走到堂前接旨。听完赐酒的旨意,他压抑已久的悲愤终于爆发出来,质问说:“我忠心耿耿,哪里有辜负皇帝?” 说完,高长恭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喜欢的面具和铠甲一起陪葬。 高长恭的死讯传开后,北齐朝野一片惋惜。军中将士更是悲痛不已,许多曾跟随他征战的老兵自发来到兰陵王府外祭拜。但高纬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在意,除掉了心头大患的他,依旧每天和宠妃冯小怜弹唱作乐,浑然不知自己正在亲手毁掉这个国家的支柱。 其实,高长恭其实已经做得足够小心。他不贪权位,甚至刻意自污名声,却依然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这说明在绝对的皇权面前,臣子的忠心和退让往往是无效的。 高纬的逻辑很简单:你有能力威胁我,不管你有没有这个心思,都必须除掉。这种病态的猜忌心理,最终让北齐失去了一个宗室大将。 高长恭死后,北齐的军事力量急剧衰落。仅仅三年后,也北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伐齐,一路势如破竹。当北周军队攻到邺城时,曾经强大的北齐军队已经无人能战。高纬仓皇出逃,最终被北周俘虏,北齐灭亡。#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西晋泰始七年,亡国君刘禅病死在洛阳,跟随刘禅一起降魏的张飞次子张绍上书皇帝,请求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