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渠为什么傻傻的去开会?实际上是被李宗仁给骗去的,一个是韩复榘名义你就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通知你去参加军事会议,这是正常操作。韩复榘去之前向李电话询问:去还是不去。李表示:没什么事,就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会议,你只要向委员长认个错,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韩就去了。当时代表第五战区参会的又不是只有韩复榘一个人。 1938年初,那会儿抗日战争刚开打没多久。韩复渠作为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在日军面前确实打得不怎么样,最后把山东,尤其是省会济南给丢了。这事儿放今天,别说2025年了,放任何时候都是天大的事。老蒋要办他,理由是现成的,谁也说不出个“不”字。 问题是怎么“办”他。韩复渠可不是什么小兵,他是手握重兵、盘踞山东多年的实力派。身边警卫、部队都姓“韩”。你要是直接派兵去抓他,搞不好就是一场火并,亲者痛仇者快,让日本人看笑话。所以,必须得让他自己走出老巢,自投罗网。 这时候,一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开会通知”就下来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通知在河南开封(后来改到汉口)召开北方高级将领军事会议。注意这个会议的规格,是“高级将领军事会议”。韩复渠的身份是什么?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他的顶头上司,司令长官,是李宗仁。现在大老板(蒋介石)召集战区高层开会,复盘战局,部署下一步作战计划,这从程序上说,一点毛病没有。你要是韩复渠,你去不去? 不去,就是公然抗命,不把军委会放在眼里,不把委员长放在眼里。这罪名可就比“撤退失当”大多了,等于直接跟中央撕破脸,坐实了你割据一方、不听号令的野心。那老蒋正好就有理由名正言顺地“讨伐”你。 去,心里又发毛。毕竟山东丢了,自己理亏,谁知道这是不是一场鸿门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韩复渠做了一个自认为最保险的操作——给他名义上的直属领导,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打了个电话。 韩复渠在电话里估计也是各种忐忑,问李宗仁:“德邻公(李宗仁的字),这会到底咋回事?我去合适不合适?” 李宗仁是何等人物?桂系大佬,人精中的人精。根据他后来在回忆录里的说法,他当时接到的也是蒋介石的死命令,必须把韩复渠“请”到会场。所以,他在电话里那番话,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对韩复渠说的大意是:“复榘啊,没什么大事,就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会议。委员长对你放弃山东有些看法,你过来,当面给委员长认个错,做个检讨,姿态放低点,这事儿也就过去了。都是为了抗日大局嘛。” 这话术,仔细品。 第一,轻描淡写。“没什么大事”、“普通会议”,瞬间就打消了韩复渠一半的顾虑。让他觉得,这事儿的性质没那么严重,顶多就是挨顿批。 第二,指点迷津。“向委员长认个错”,这话说得太“体贴”了。既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蒋介石不高兴),又给出了解决方案(认错)。让韩复渠感觉,李宗仁这是在“罩着”他,在给他出主意。 第三,拉高格局。“都是为了抗日大局”,一句话就把高度拉上去了。意思是,咱俩现在是一个战壕的战友,私人恩怨、地方利益都得放一放。 韩复渠一听,心里的大石头估计就落地了。为啥?因为李宗仁的身份太特殊了。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是实力雄厚的桂系首领。在韩复渠看来,李宗仁和自己一样,都是地方实力派,某种程度上跟蒋介石的中央军都有矛盾。他天然地会认为,李宗仁没有理由会帮着老蒋来坑自己。这种“非嫡系”之间的联盟感,让他产生了致命的信任。 而且,当时要去开会的,不止他一个。整个第五战区的头头脑脑都接到了通知。这就进一步制造了一种“法不责众”的假象。韩复渠心想,这么多人一起去,总不能是想把我们一锅端吧? 于是,他信了。带着几个随从,就这么去了汉口。 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他刚到会场,还没来得及开口“认错”,就被戴笠手下的特务给当场缴械、扣押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有给他任何反应的机会。几天后,一纸判决,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等罪名,执行枪决。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韩复渠真的“傻”吗? 他在生死关头,选择相信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一种基于正常组织逻辑的判断。他错就错在,低估了最高权力者“杀鸡儆猴”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和李宗仁之间的“战友情”。 在蒋介石看来,抗战初期,军心、民心都不稳,各地将领保存实力、拥兵自重的现象非常普遍。他必须找一个分量够足、错误够大、背景又不够硬的“鸡”,杀给全国的“猴”看。韩复渠,完美符合所有条件。 而李宗仁呢?他也很无奈。他后来在回忆录里也承认,自己是奉命行事。他要是不按蒋介石的剧本演,那下一个被“开会”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韩复渠为什么傻傻的去开会?实际上是被李宗仁给骗去的,一个是韩复榘名义你就是第五战
原上花绽放
2025-08-05 03:53:35
0
阅读:1359
用户16xxx96
乱猜一通,老李是顶头上司,管不住韩,这仗怎么打,韩擅自撤退,不遵命令,李本来就忌恨,他当然配合老蒋惩罚韩,以严明军纪
吉祥如意 回复 08-05 14:29
对撤退前为什么不与李宗仁协谈,开会就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