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一交通员不幸被捕,伪军押着他前往日军宪兵队领赏,途中,一位日伪军趁着四

历史阅读者 2025-08-05 09:10:12

抗战时期,一交通员不幸被捕,伪军押着他前往日军宪兵队领赏,途中,一位日伪军趁着四下无人,悄声对他说:“一会枪声响了,你就跑…"

 1942年7月23日的山东昌邑,烈日炙烤着黄土路,空气中弥漫着燥热与不安,徐宁被麻绳勒得手腕发紫,身后伪军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他眯着眼望向远处那棵歪脖子槐树,那是通往日军宪兵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预想中生命的终点,三天前他在柳疃镇交通站传递情报时,叛徒的指认让于海的挺进队突然破门而入。

这个曾让八路军咬牙切齿的汉奸,此刻正骑在马上哼着小调,盘算着把俘虏献给日军能换多少赏钱。

徐宁的衣领早已被汗水浸透,但脊背挺得笔直,他想起李洪站长被折磨致死的消息,宪兵队电刑室的惨叫仿佛已在耳畔响起。

队伍突然停在那棵槐树下,一个满脸麻子的伪军捂着肚子嚷着要解手,徐宁没注意这人何时凑到自己身后,直到听见那句压得极低的耳语:“枪响就跑!”

他猛地转头,对上一双灼亮的眼睛,那绝不是汉奸会有的眼神,麻子脸伪军系裤腰时故意蹭过他的手腕,绳结竟松动了三分。

这个自称要上厕所的伪军,正是八路军特务排长杨继尧,三个月前他奉命潜入挺进队时,谁也没想到锄奸任务会以这种方式展开。

原本他和战友王存仁计划在李家埠伏击于海,偏偏有个伪军误闯埋伏圈坏了大事,眼看归队期限将至,杨继尧急得嘴角起泡。

那天清晨他听说要押送俘虏去宪兵队,立刻意识到转机来了,于海为显摆功劳亲自押送,途中必然松懈。

队伍重新走动时,徐宁感觉有硬物顶在后腰,斜眼瞥见杨继尧藏在袖口的匕首,刀尖正挑着他腕间的绳结。

前方百米处的芦苇丛突然惊起几只麻雀,于海立刻勒住马缰喝令戒备。杨继尧趁机用方言快速交代:“跑时往东拐,玉米地有接应。”

话音未落,芦苇丛里爆出两声枪响,子弹贴着于海耳朵擦过,徐宁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杨继尧猛推一把,腕上麻绳应声而断。

整个押送队瞬间乱作一团。于海的保镖徐海胜吼着“保护队长”,却被王存仁假装绊倒撞翻了机枪手。

杨继尧边朝芦苇丛开枪边往于海身边挤,嘴里喊着“保护太君”却故意挡住其退路,徐宁猫腰窜进东侧高粱地时,听见身后传来于海杀猪般的嚎叫,杨继尧的子弹精准贯穿了汉奸的咽喉。

这场精心设计的“遭遇战”持续不到五分钟,等日军增援赶到时,只剩于海尸体旁那顶被血染透的瓜皮帽。

徐宁在玉米地里狂奔,身后零星的枪声渐渐被蝉鸣淹没,接应的武工队员老赵拽着他跳进地道时,他还在发抖的手里攥着半截麻绳。

直到三天后回到根据地,他才知道杨继尧和王存仁早已安全归队,带回来的还有于海贴身藏着的日军扫荡计划。

这份情报让昌邑周边十几个村庄躲过了血洗,而那个叛徒也在半月后被锄奸队处决在柳疃镇的赌坊里。

多年后徐宁仍常梦见那天的槐树。他总说真正的英雄是杨继尧,不是因为他枪法如神,而是他在绝境中仍能冷静织网。

当所有人都以为锄奸行动失败时,这个25岁的排长把每次意外都变成棋子:伪军泄密就让计划更隐蔽,于海谨慎就逼他主动出门,甚至徐宁的被捕都成了引蛇出洞的契机。

这种在至暗时刻仍能看见微光的能力,或许才是抗战中最珍贵的火种。

0 阅读:60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