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立大功了!斥资9亿将黄河水引入沙漠后,如今沙漠变绿洲! 二十年前的库布齐沙

墨魂 2025-08-05 15:35:37

内蒙古立大功了!斥资9亿将黄河水引入沙漠后,如今沙漠变绿洲! 二十年前的库布齐沙漠,牧民早上推开木门,迎面不是晨光,是能打疼脸的沙粒,锅里的水得省着用,先给孩子洗脸,再涮锅,最后倒给羊喝,一天到头见不着片像样的绿,地里长不出庄稼,草原被沙子吞了大半,年轻人只能背着包往城里跑,留下的老人守着土坯房,不知道日子啥时候是头。 那时候的黄河,在杭锦旗段可不是啥 “母亲河”,一到冬天,上游的冰化了,下游的还冻着,水堵在那儿涨起来,岸边的庄稼地说淹就淹,政府每年得花上千万元防凌汛,可沙子该刮还是刮,水患和沙害像两块石头,压得当地人喘不过气。 谁也没想到,这两件头疼事能凑出个解法,有人琢磨,黄河凌汛的水白白流掉可惜,沙漠又渴得要命,能不能把水引到沙子里去? 这个想法刚提出来,不少人觉得悬 —— 沙漠像个大漏斗,水进去还不立马渗没了?可专家们算了笔账,凌汛水不用白不用,沙漠里的低洼处能存水,试试总比等着强。 2004 年春天,施工队开进了库布齐,推土机刚挖出条渠,下午一阵风过,沙子就把沟填了一半,工人们没辙,先在渠边扎草方格,把沙子稳住,再给渠道铺混凝土,像给它穿了层 “铁壳子”。 最险的那段,三十多个人轮班干,白天顶着四十度的太阳,晚上裹着棉袄防沙,硬是在沙窝里挖出了一百多公里的引水渠。 第一股黄河水进沙漠那天,牧民们都来看稀奇,浑黄的水顺着渠流进沙丘间的洼地,咕嘟咕嘟冒泡,没过几天,水边竟冒出了绿芽,那是沙柳,以前种十棵活不了一棵,现在喝上黄河水,根须往沙里扎得老深,一年就蹿到半人高。 水多了,变化就挡不住了,到 2016 年,二期工程干完,三百多公里的水渠像血管一样铺在沙漠里,每年凌汛季能引上亿立方米的水。 低洼处积成了湖,最大的有十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水鸟一群群地来,连以前绝迹的狐狸、野兔也多了起来,有牧民早上起来,能看见天鹅在湖边游,愣了半天说不出话。 沙子慢慢不 “疯” 了,原来一刮风就漫天黄,现在有了树挡着,沙子落下来,混着黄河带来的泥,慢慢结成了块,农技员测过,地里的有机质多了六成多,以前攥在手里能从指缝溜走的沙,现在能捏成泥团,种点玉米、土豆居然能长熟。 最先尝到甜头的是养羊的牧民,以前牧草少,一户最多养几十只羊,现在水渠边长出了大片草场,有人圈起围栏搞养殖,羊群从一百只扩到六百只,一年能多赚三四万块,还有人盯着湖里的水,试着撒了点小龙虾苗,没想到长得又大又肥,城里饭店开车来收,一斤能卖三十多块。 外出的年轻人开始往回走,王三柱在城里工地打了十年工,2018 年听说家里能种沙棘,赶紧回了村,沙棘耐旱,结的果子能做果酱、打果汁,公司包回收,他种了五十亩,第一年就赚了五万多。 村里像他这样回来的,这几年有二十多个,以前空荡荡的小学,现在又有了二十多个学生,变化不止在村里,杭锦旗的街上,这几年多了不少挂着 “沙漠旅游” 牌子的店,游客坐着越野车冲沙,晚上住星空帐篷,看星星比城里亮得多。 牧民娜仁把自家蒙古包改成民宿,夏天三个月就能赚八万,她笑着说:“以前怕沙子,现在靠沙子挣钱,这日子想都不敢想。” 更巧的是,黄河凌汛也少了,因为一部分水引去了沙漠,下游的压力小了,堤坝维修的次数少了一半,每年能省几百万防凌费,有人算过,整个工程花了不到十五亿,可带来的好处 —— 不管是治沙、防凌,还是老百姓增收 —— 早就超过了这个数。 这种 “变废为宝” 的法子,其实不是头一回见效,陕西榆林的毛乌素沙漠,以前也是黄沙漫天,后来引了无定河的水,种上沙柳、柠条,慢慢长出了草地,现在那里不仅能放羊,还种起了苹果、红枣,不少人靠着果园盖起了新房。 两个沙漠的故事凑到一起,让人明白:有时候不是自然太无情,是没找对和它打交道的法子。 现在的库布齐,站在高处望,能看见成片的绿,中间嵌着蓝盈盈的湖,风吹过的时候,沙粒不怎么飞了,倒有树叶沙沙响。 牧民们说,沙子还在,但不再是拖累,成了能长出钱、长出希望的地方。这大概就是最实在的变化 —— 以前盼着逃离,现在想着守着,日子有了奔头。

0 阅读:0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