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井冈山的农民领袖王佐被误杀。 王佐是个地地道道的井冈山人,本是个土匪头子,跟袁文才是结拜兄弟,两人在当地称霸一方。别看他们是土匪出身,倒也有几分江湖义气,从不欺负穷苦老百姓,还常干点“劫富济贫”的勾当,把抢来的钱分给乡亲们。老百姓得了不少好处,对这兄弟俩挺拥护。听说红军刚到井冈山时,战士们去买个鸡蛋,老乡还得问问是不是王佐点头了,可见他在当地威望有多高。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看中了王佐兄弟的影响力,决定收编他们。毛主席出手大方,直接送了一百支枪,还承诺不缴他们的枪、不整编部队,让他们安心守山。这份信任打动了王佐兄弟俩,他们本来对共产党半信半疑,但跟毛主席接触后,慢慢明白了革命的意义。1928年,王佐和袁文才正式带着队伍加入工农红军,成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一股重要力量。 王佐虽然没啥文化,是个粗人,但对毛主席忠心耿耿。井冈山那会儿,革命队伍底子薄,敌人围剿不断,王佐靠着多年打土匪的经验,带着农民武装跟红军并肩作战。他熟悉地形、武艺高强,又深得民心,打起游击战来特别有一套。在他的带动下,农民武装成了保卫根据地的中坚力量,连毛主席都对他刮目相看。 可惜,王佐的好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井冈山虽然建了根据地,但内部矛盾却悄悄滋生。当地有土客矛盾的历史包袱,以土籍人为主的湘赣特委,对王佐、袁文才这些客家人一直不太放心。王佐他们虽然归了红军,但骨子里只服毛主席,对特委的命令不太买账。特委这边呢,对这俩土匪出身的汉子也有成见,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毛主席看出苗头不对,离开井冈山时特意安排袁文才当红四军参谋长,跟自己南下,想缓和矛盾。谁知道袁文才偶然看到一份共产国际的文件,说要拿土匪头子当反革命收拾,吓得连夜跑回了井冈山。他把这事告诉王佐,说共产党靠不住。王佐没啥文化,向来听袁文才的,这下心里也起了疙瘩。 湘赣特委趁机放风,说王佐、袁文才要反水,还要抢特委的枪。这话传到王佐耳朵里,他气得不行。当时朱德、陈毅留守井冈山,对王佐不太了解,听到风言风语,也有点犯嘀咕。有人主张趁早收拾王佐,但朱德没急着动手,派彭德怀去问个清楚。结果彭德怀跟王佐谈得不欢而散,当晚警卫员去接人,哨兵喊了声“站住”,王佐紧张得掏出枪来。彭德怀没吭声,但心里多了个问号。 事情到了这步,已经收拾不下了。彭德怀想先围住王佐,等天亮再说,可特委不干,直接下令动手。红军包围了王佐的驻地,特委的人一枪打死了袁文才。王佐听到枪声,慌忙逃跑,结果掉进河里淹死了。这俩跟毛主席干革命的农民领袖,就这么稀里糊涂成了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王佐、袁文才死得不明不白,老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还以为共产党要清算客家人。一时间谣言满天飞,井冈山人心惶惶。毛主席听说这事,气得直叹气,说这俩人杀错了。他心里清楚,王佐兄弟虽然是土匪出身,但加入红军后忠心不二,对革命贡献不小。这事处理得太草率,不但伤了民心,还给根据地添了乱。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给王佐、袁文才平了反,恢复了名誉,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王佐的功劳没被抹去,他的忠勇和义气也一直被传颂。1965年,毛主席重回井冈山,特意接见了王佐的妻子兰喜莲和儿子王寿生。兰喜莲见到毛主席,激动得眼泪直流,逢人就说:“毛主席记得南斗,记得我们。”可惜见面时间太短,只来得及拍了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了王家人最珍贵的念想。 后来,兰喜莲在井冈山敬老院安度晚年,王寿生在家乡当了老师。王佐虽然走得早,但一家人坚强地活了下来,他的故事也成了革命历史里一段让人感慨的记忆。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