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272高地只剩九名志愿军,看着美军即将冲上阵地,战士们准备拼命,排长郝志新却说:“拼什么拼,撤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10月的朝鲜战场上,临津江东岸的272高地成了中美两军争夺的焦点。 志愿军第47军139师415团5连1排排长郝志新带着三十多名战士奉命驻守在这里,谁也没想到,几天后阵地上只剩下九个人。 美军像潮水一样涌上来,炮弹把山头炸得寸草不生,战士们子弹打光了,手榴弹只剩二十多枚,有人装上刺刀,有人捡起石头,所有人都做好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就在这节骨眼上,郝志新突然咧嘴一笑:“拼什么拼?撤吧!”这句话像颗炸弹,把战士们全炸懵了。 郝志新不是怕死的人,战斗打响前,他拍着胸脯向连长保证:“人在,阵地就在!” 美军第一次冲锋时,他让战士们躲在掩体里,等炮火停了才出来迎敌,靠着这招,他们硬是扛住了美军七次进攻,可阵地上的人越打越少,最后就剩九个。 战士们想不通,排长怎么突然变卦了?有人直接顶撞:“郝排长,你不是说人在阵地在吗?现在要当逃兵?” 郝志新没发火,他指着山下黑压压的美军说:“看见没?那是两个生力连,咱们这几个人冲上去就是送死。死了容易,可阵地谁来看?” 这话听着刺耳,却是大实话,郝志新早摸透了美军的脾气,他们拿下阵地后,大部队肯定要撤走,只留少数人驻守。 果然,美军占领空荡荡的272高地后,以为志愿军全军覆没,只留下一个排的兵力,其他人哼着小调去别处了。 当天夜里,郝志新带着八名战士像幽灵一样摸回阵地,月光下,美军哨兵正打着瞌睡,突然觉得脖子一凉,就再也没醒过来。 帐篷里鼾声如雷的美国大兵更惨,连枪都没摸到就被手榴弹送上了天。 天亮时,阵地上堆满了美军的罐头、弹药和崭新的机枪,战士们啃着牛肉罐头,摆弄着汤姆逊冲锋枪,笑得合不拢嘴,郝志新却盯着地图出神,他知道美军很快就会反扑。 果然,三天后美军发现不对劲,派来侦察的吉普车刚露头就被打成筛子。 气急败坏的美军调来重炮,可郝志新早有准备,他训练了几个“弹雨先锋”,专门在炮击前爬到高处观察,带着大家躲炮弹。 最绝的是,他们用缴获的美军香烟当诱饵,看见哪个美国兵捡烟就开枪,愣是把狙击战打成了“钓鱼”游戏。 这场猫鼠较量持续了整整45天,美军发动了几十次进攻,炮弹把山头削低了两米,可就是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郝志新三次负伤,最严重那次弹片嵌进肋骨,他硬是咬着毛巾让战友用匕首挑出来。 后来增援部队赶到时,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还站着,脚边堆着上百个空弹壳。 战后统计,这个排先后歼灭敌军两百多人,郝志新个人就击毙上百,志愿军总部给他记了特等功,朝鲜政府还颁发了“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有人说郝志新运气好,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辽宁汉子最擅长的就是把绝路走成活棋,撤退那晚,有个战士问他:“排长,咱们这算不算耍赖皮?” 郝志新擦着缴获的手枪说:“打仗不是比谁骨头硬,是比谁脑子活,毛主席早就说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后来这句话成了全军的经典战例,连美军战史都承认:“中国军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不怕死,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死,什么时候该活。”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郝志新的选择蕴含着更深的智慧,当时志愿军刚换装苏式武器,正处在从游击战向正规战转型的关键期。 像272高地这样的阻击战,既不能像抗战时期那样打不过就跑,也不能像国内战争时硬拼消耗。 郝志新这种“以退为进”的打法,恰恰找到了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最佳平衡点。后来军事学院把这场战斗编入教材,标题就叫《论战场主动权的艺术转换》。 七十多年过去,272高地上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郝志新那句“拼什么拼”依然在军营流传。 有个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老兵回忆,他们撤回山坳时,有个小战士偷偷抹眼泪。 郝志新拍拍他肩膀说:“哭啥?今晚咱们就去端了美国佬的老窝!” 果然,天亮时阵地又飘起了红旗,这种带着体温的智慧,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官方信源: “解放军报”《美军刚冲锋志愿军排长就下令撤退,战士质疑他怕死,战后却立特等功》
1951年10月,272高地只剩九名志愿军,看着美军即将冲上阵地,战士们准备拼命
猫猫背茹茹
2025-08-05 20:35:48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