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老红军傅兴贵刚回乡务农,村里的1个寡妇就找来了,哭着讲:“我曾参加过红25军,后来被俘,遭反动军官霸占。解放后回村,如今想要当小学教师,却无人敢用。”傅老听后,讲:“老战友,我为你担保!”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身体已严重受损,组织安排休养,但他选择返回乘马岗村务农,为当地贡献力量。刚回家不久,一位名叫傅玉华的女性前来求助。她曾在红二十五军担任打字员,处理文件,却在一次战斗中落入国民党手中,被军官强制占有,甚至生下孩子。
解放后,她携子返回村庄,想凭借识字能力谋求小学教师职位,但因过去遭遇而遭回避,无人雇用。你认为,在那个时代,社会偏见如何阻碍个人的重新开始?
傅兴贵听取她的经历后,基于共同的革命背景,决定提供担保。他在村中有威信,利用此优势说服干部安排她的工作。这不仅仅是个人帮助,还体现了革命同志间的支持。
红二十五军作为一支坚韧部队,长征时主力部队离开后,他们留守打掩护,后突围至陕北。傅兴贵在其中拼命,傅玉华则扛苦耐劳,两人皆从险境中脱出。解放后,农村地区正进行土地改革,村民分配田地,教师职位成为识字者的谋生途径。但旧有观念仍存,人们对傅玉华的过去持有成见。
傅兴贵回村后,不仅务农,还带领村民修水利、种树,改善村貌。尽管身体虚弱,他坚持劳作。水渠工程惠及村子多年。傅玉华入职后,认真教学,村中孩子在她指导下学习知识,有的后来外出求学。她坚持到老年,孩子也在平静中成长。
这个故事虽非惊天动地,却接地气。它显示,革命不是空谈,而是通过实际行动体现。老战友间的拉一把,能帮助人从困境中站起。傅兴贵用威信敲定她的职位,没人再议论。她证明了自己,村人渐渐认可。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面对风雪和敌军,部队咬牙挺进。傅兴贵在独树镇战斗中幸存,体现了韧性。傅玉华虽被俘,却在解放后回归。这种韧性延伸到和平生活。你认为,革命劲头在日常中如何表现?
傅兴贵身体虽垮,却不歇息,总想着为村里多做实事。傅玉华熬出头,带着孩子过上安稳日子。村人服气,故事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