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7岁的许世友准备回乡探亲,他特别申请了43辆吉普。领导奇怪:从不搞

历史梗王 2025-08-07 08:55:26

1983年,77岁的许世友准备回乡探亲,他特别申请了43辆吉普。领导奇怪:从不搞特殊的他,为何要摆这么大的排场?

当许世友说出原因时,在场的人都沉默了,1926年,他和43位大别山青年一起走出家乡参加革命,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活着,他想带着这些牺牲的战友们回家看看,每辆车代表一个英灵。

许世友8岁就离开了家,先是上嵩山少林寺习武,21岁投身革命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最放不下的就是大别山的老母亲。

1952年夏天,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许世友终于有机会回乡探亲,快到许家洼时,他看见一个佝偻的老妇人背着柴火艰难行走。

老人抬头看了看这个骑马的军官,试探着问:“是友德娃吗?”许世友听到这个久违的乳名,瞬间从马上跳下来跪在地上,母亲丢下柴火,用满是老茧的手扶起儿子:“友德啊,快回家,我养的猪都长大了。”

那次回家许世友只待了三天,临走时母亲站在村口,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嘴里念叨着“好好给国家干事,别惦记娘”。

许世友在马上回头看了很久,直到再也看不见母亲的身影,他用袖子擦了擦眼角,策马离去。

1959年,许世友再次回到老家,得到的却是母亲已经去世五年的消息,他跪在母亲坟前,一个铮铮铁汉哭得像个孩子。

从那以后,许世友每年都会托人给母亲扫墓,寄钱修缮坟墓,他常常对身边人说:“活着尽忠,死了尽孝。”

1983年的那个夏天,许世友准备风风光光地回一次老家,把那些牺牲的战友们都带回去。43辆吉普车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但老天似乎不作美,连续下了十几天暴雨,山路被冲毁,无法通行,许世友望着窗外的雨,长叹一声:“看来回不去了。”

车队最终没能成行,许世友带着遗憾销假回到了南京,这一别成了他与故乡的永别。

两年后的1985年,许世友病重住院,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死后能土葬回乡,陪在母亲身边。

邓小平看到信后,在上面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这位开国元勋成为新中国第二位土葬的高级将领。

许世友临终前,还专门寄了50元钱给儿子许光,让他回老家打一口楠木棺材,他说:“我要回去守着爹娘。”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逝世,按照他的遗愿,遗体被运回河南新县,安葬在母亲墓旁。 葬礼那天,大别山区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许多老红军战士也赶来为战友送别,他们都记得这位从不搞特殊的老将军。

许世友的儿子许光为了替父亲尽孝,主动放弃了海军的发展前程,回到老家照顾祖坟,他说:“父亲一生都在为国家操劳,我来替他尽孝。”

墓碑上刻着简单的字:“许世友同志之墓”,没有长篇累牍的功绩介绍,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朴实无华。

如今许世友将军墓静静地坐落在大别山麓,与母亲的坟墓相依相伴,每年都有很多人前来祭拜这位传奇将军。

那43位牺牲的战友虽然没能“坐着吉普车”回家,但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新县的烈士陵园里,永远与许世友这位老战友在同一片土地上。

0 阅读:130

猜你喜欢

历史梗王

历史梗王

奏响梦想的奋进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