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总理访华不足一月,65亿买日本11艘军舰,还是向特朗普屈服了? 阿尔巴尼斯的选择,比想象中更快暴露。 距离上次访华还不到一个月,澳大利亚政府就宣布将斥资65亿美元购买11艘日本制造的“最上”级护卫舰。这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军装备采购案。行程刚落,军舰就下单,外交话术还没冷,炮口就已转向。中方的善意回应还在桌面上,澳方的军事投票已经投到了美日那边。 这种转向,实在不算巧合。 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这是一场三边政治包裹下的军事打包交易 这笔军购不是“需求推动”,而是“结构推动”。 65亿美元的采购计划,前3艘将在日本完成,8艘将在澳大利亚国内造船厂建造,看似本国造舰业“获益良多”,但真正的核心系统和武器配置,仍由日美共同控制。这批“最上”级护卫舰,属于技术出口型舰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压缩到90人,航程、通信、防空系统做了全面更新。问题在于,它依然只是护卫舰,作战性能远不能与中国的052D、055型驱逐舰比肩。 说得直白点,这批军舰撑不起任何区域制海权,只能在美日主导的联合作战体系中充当二线打手。看起来是“自我防卫”,实际仍是对美国战略的工具化响应。 日本为什么卖,澳大利亚为什么买,美国为什么不反对,答案一目了然:三方需求,在这次军购中达成了短暂的同步。 阿尔巴尼斯的“平衡术”,在美中之间正逐渐失控 这次访华本该是一次缓和机会。中方高层在会谈中给足澳大利亚面子,明确表达希望恢复双边经贸互信,并积极回应了澳方关于投资、教育、旅游合作的诉求。阿尔巴尼斯在北京讲得也不含糊,说“中澳关系对就业重要”,说“愿成为沟通对话的桥梁”。 可刚回国,军购清单立刻生效,采购对象还是中国最敏感的军事博弈对手之一——日本。 更讽刺的是,澳方这套军舰买得并不便宜,却买不到战略独立。前几年澳大利亚引进英制亨特级护卫舰,首舰十年造不出来,预算一升再升,工期一拖再拖。如今转向日本采购,表面上是换了供应方,实质上是继续在产业依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更不用说,这种舰艇采购根本不能摆脱美国的指挥链条。战场信息、远程指控、战术通信、侦察情报,无一不仰赖美军系统接入。一旦美军系统屏蔽,澳舰几乎就是一艘“哑巴船”。 这不是防务自主,而是战术外包。 特朗普要的不止是澳大利亚的舰艇预算,而是它的政治站队 这批军舰的采购时间点很有意思。就在几天前,美国防部向其亚太盟友私下传递信息:一旦中美因台湾问题发生军事摩擦,美国希望盟国明确表态。谁是“有战力的支援者”,谁只是“外围观望者”,白宫要提前划清。 澳大利亚嘴上说“不做假设”,但65亿美元下去,这种“假设”就从口头变成了实质表态。 这套打法并不陌生。特朗普对德国是这么搞的,对韩国是这么搞的,现在轮到澳大利亚,依然是这招:先逼你选边,再按你反应决定怎么给你定价。想吃美国的安全伞,那得提前缴“定金”。 阿尔巴尼斯明知这是买单式站队,却还得硬着头皮接。不是因为他愿意,而是因为他明白:一旦拒绝配合,华盛顿会立刻把他打回“不可依赖”的标签。 日本试图在这场交易里打开武器出口的潘多拉盒子 对日本而言,这次护卫舰出口意义重大。 这是二战后首次向他国出口大型主战舰艇。安倍时代推行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在今天终于突破了实质性底线。过去日本防卫产业只能靠内循环,如今借澳大利亚之手,终于拿到了向第三国推销重型装备的“首单样本”。 一旦澳大利亚舰艇交付顺利,日本下一步势必会在东南亚、中东、甚至拉美市场寻求更大份额。换句话说,中国将面临的不只是一个更激进的日本,而是一个开始输出军事装备的日本。 这个变量,不能不重视。 中澳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合作”与“对抗”不再分离 从中方角度看,阿尔巴尼斯访华我们接待了,场面做足了,气氛也配合了。但澳方这边,转头就用实际行动回应中国的信任。这种“双轨互动”的套路,已经不是第一次。 中方并不会因为一次军购彻底撕破脸,但接下来一段时间,对澳的政策重心只会更趋冷静和现实。未来任何中澳间的合作事项,恐怕都要加入更多“安全背景”与“战略判断”的前置审查。 这批护卫舰本身并不足惧,但它象征着一种路径:当澳大利亚不再把中澳关系当作自主决策的选项,而是任由美日框架决定自己安全政策的时候,它对中国的价值也就开始下降了。 澳大利亚可以选边,但选边的代价它得自己承担。 参考资料: 《澳大利亚宣布从日本采购11艘“最上”级护卫舰》环球网 《澳总理访华后军购大单落地:是战略联动还是外交投机?》参考消息
澳总理访华不足一月,65亿买日本11艘军舰,还是向特朗普屈服了? 阿尔巴尼斯的选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8-07 16:50:00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