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郭沫若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一个书香家庭,早年接受传统教育,1905年进成都高等小学堂接触新学。1914年留学日本,本学医学,却转向文学和历史,在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后创办文学社团,发表诗集《女神》,推动新文学运动。1921年回国,参与创造社,创作历史剧如《屈原》,探讨古人社会冲突。1930年代流亡日本,研究甲骨文和古文字,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用新观点分析殷商制度。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历史研究所,组织全国考古调查,推动殷墟发掘,编纂中国史稿。他笔名源于家乡沫水和若水,体现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学者,他注重实证,多次提出考古项目以补充史料空白,但也面临技术局限的挑战。 吴晗1909年生于浙江义乌书香门第,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胡适和梁启超,专攻明代史料。1931年毕业,以数学零分但文史满分被破格录取,任教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编纂《明实录》索引,出版《朱元璋传》,详述明太祖从起义到建朝过程。194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明史,整理宫廷档案,强调考据方法。1949年后,任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文化教育,组织古迹修缮,推动历史学会成立,编写通俗读物如《明史简述》,普及王朝知识。他与郭沫若合作,共同起草报告,建议挖掘明陵以填补史料空缺,但忽略了文物保护的潜在风险。 1955年秋,郭沫若收到吴晗信件,两人讨论明陵史料价值。随后联合沈雁冰、范文澜等学者,起草报告呈国务院,列出益处如建博物馆展示工艺。报告经陈毅和周恩来审阅获批。尽管郑振铎和夏鼐反对,指出保存技术落后,委员会仍成立,选长陵为目标。考古队1956年春进驻昌平明十三陵,长陵占地广,队员用铁镐铲子挖探沟,土壤硬实,但多次试探未定位地宫。耗数月后放弃,转定陵,因其宝城南墙塌陷露砖结构,便于入口查找。这次转移源于长陵困难大,定陵更易操作,却未预料后续问题。 5月17日挖掘启动,队员挖南北沟槽,深度渐增,发现石碑刻“券门”和“金刚墙前皮”,确认方位。为加速,用跳跃式开挖避无关区。9月2日挖出距离碑,注明“此石至金刚墙八丈有零”。次年春达金刚墙,厚数米,打孔测试,先放鸡观察安全。领队赵其昌持电筒入洞,达石门。门后自落石卡住,用铁杠顶起石头滚落。大门开,露宫殿:前中后殿及配殿,七石门。主殿陪葬品多,金银锭闪,瓷瓶齐排。三红漆棺椁置台,皇帝中,两皇后旁。抬棺盖,遗体裹龙袍,金龙纹清,颜色鲜。 空气涌入,温湿度变,龙袍金线失泽,从边起皱变黑。丝织品褪色,纤维断裂成粉。漆器裂,字画晕开。金属锈斑扩。现场忙乱,用箱打包瓷玉,但纺织品多在几天毁。挖掘至1958年,出土三千余件,包括金冠玉带,提供明工艺细节。但损伤重,丝绸漆木氧化粉碎。棺椁金丝楠木纹细,本应保存,却在混乱中失踪,后查可能遗弃或挪用。这暴露设备缺,无恒温箱化学剂。 定陵出土2648件文物,揭示明服饰器物特征,但损失促反思。1959年博物馆开前,清理时棺椁推下沟,工人拖拽碰撞岩石。村民捡残片作家具。遗骨一度暴露,后焚烧骨灰散。教训致政策调。1961年国务院通知禁主动挖帝王墓,强调保护优先。1987年印发通知,重申考古须报批。1997年方针再申,要技术完善前不动。此后考古转抢救性,避免破坏。郭沫若续领科学院,组织殷墟汉墓调查,推动甲骨研究,出版著作,至1978年去世。吴晗参与文化,编写读物,整理明档案,续明史探讨,至1969年逝世。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混沌于浮云
2025-08-07 19:15: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