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太平军北伐中原,目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北伐,感觉就像是一个无厘头,不知道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8-09 16:33:59

2万太平军北伐中原,目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北伐,感觉就像是一个无厘头,不知道东王杨秀清在想什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853年5月,杨秀清把林凤祥、李开芳从扬州调回来,负责北伐中原。此次北伐,太平军出动2万精锐,将领以广西老兄弟为主,士兵大多来自湘南。 林凤祥和李开芳可不是一般人。这俩都是广西桂平人,从金田起义就跟着洪秀全打天下,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刀光剑影里拼出了“虎将”的名声。 林凤祥打起仗来爱带头冲锋,肩膀上还留着永安突围时被鸟铳打中的伤疤;李开芳心思细,善用计谋,当年攻武昌,就是他带着小队摸城墙死角,炸开了缺口。杨秀清把这俩人凑到一起,明眼人都知道,是要干大事。 可这“大事”到底要干成啥样?当时太平军刚占了南京,改名“天京”,城里上下还在忙着分田地、建王府,清军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就扎在城外,炮口对着城墙。 按常理说,该先巩固天京,再慢慢往外推。可杨秀清偏不,他给林凤祥的指令就八个字:“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意思是抄小路,快点打到北京去。 出发那天,2万太平军在扬州城外集合,每人背了三天的干粮,手里的武器杂七杂八:有从清军手里缴的抬枪,有铁匠铺打的大刀,还有人揣着削尖的木棍。 林凤祥站在土坡上喊话,声音沙哑却有力:“杀到北京,让咸丰皇帝也尝尝颠沛流离的滋味!”士兵们嗷嗷叫着响应,可队伍里有人偷偷嘀咕:“北方冷得很,咱连棉衣都没有,能走到吗?” 还真让这人说中了。北伐军一开始确实顺得不像话。他们避开清军主力,从安徽滁州一路往北,连破凤阳、亳州,河南归德府(今商丘)的清军听说“长毛来了”,当官的带头跑,城都没守。 到7月过黄河时,河南百姓见他们不抢粮食,还把地主的地分给穷人,不少人扛着锄头就加入了队伍,兵力一下子涨到了4万。 可麻烦从进山东开始。北方人没见过太平军的“拜上帝教”,听士绅说他们“毁孔庙、烧祠堂”,都躲得远远的。 粮草开始跟不上,原来靠沿途百姓接济,现在只能硬抢,队伍里的湘南士兵开始想家,有人夜里哭着说“不如回天京算了”。李开芳给杨秀清写了三封信,说“北方天冷,粮草短缺,请派援兵”,可回信只有一句:“尔等奋勇前进,天京自有安排。” 哪有什么安排?杨秀清那会儿正忙着和洪秀全争权,西征军打武汉、九江打得焦头烂额,根本抽不出兵力北上。林凤祥他们就像被扔出去的棋子,只能硬撑。10月打到天津外围的静海,离北京就剩一步,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到了,黑压压的马队冲过来,太平军的步兵根本挡不住。 最惨的是冬天。北伐军没棉衣,不少人冻得手指粘在枪杆上,伤员在帐篷里哼哼,没药没粮,只能煮战马皮充饥。林凤祥把自己的棉袍撕了分给伤员,骂道:“杨秀清这老小子,是把咱忘了!”可骂归骂,他还是下令挖战壕死守,说“死也得死在北上的路上”。 1855年正月,连镇被僧格林沁攻破,林凤祥被俘。押到北京时,他浑身是伤,却昂首挺胸,临刑前还朝着南方骂了句“杨秀清误我”。 李开芳在冯官屯坚持到5月,弹尽粮绝后假装投降,想趁机突围,结果被识破,凌迟处死时,他手下的100多广西老兄弟没一个求饶,喊着“天国万岁”就义。 后人总说北伐是“无厘头”,可杨秀清真的没想清楚吗?或许他有自己的算盘——当时清廷的精锐都在南方防着天京,北方空虚,要是北伐军能搅乱局面,甚至端了北京,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不就不攻自破了? 只是他没算到,北方百姓对太平军的接受度那么低,更没算到僧格林沁的骑兵来得那么快,自己又被权力斗争绊住了脚,没能及时增援。 这2万太平军,说到底成了战略试验品。他们用鲜血证明,太平军能打到北京城下,吓破了咸丰皇帝的胆;可也暴露了太平天国的致命伤——高层决策拍脑袋,前线死活没人管。林凤祥、李开芳到死都没明白,自己抛头颅洒热血,到底为了杨秀清的野心,还是为了那个“天国”的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33

猜你喜欢

逗比青年说史

逗比青年说史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