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 年,朱元璋把徐达召进宫,搓着双手,面带微笑道:“朕听闻你大女儿徐妙云,那可是天姿国色、秀外慧中呐!”徐达一听,后背瞬间发凉,心里直犯嘀咕:“这皇上莫不是想老牛吃嫩草?”
皇帝这口气、这笑容、这话题,全然不似平常商议国事或封赏功臣时的模样。徐达只觉后背凉飕飕的,朱元璋年纪比自己大不少,又贵为皇帝,突然打听起自己十几岁女儿的生辰八字和品貌,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难不成真要把自家闺女弄进宫当妃子?徐达脑子里瞬间闪过“老牛想吃嫩草”的念头,又惊又怕,还觉得被冒犯了,脸色微变,心里七上八下,一时竟不知如何接话。
朱元璋何等精明,一眼就瞧穿了徐达的疑虑和不安。他笑容更盛,还带着几分促狭,大手一挥道:“嘿,老兄弟,你想到哪儿去啦!”说着,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语气轻松又亲切,仿佛在唠家常:“朕是想啊,咱家老四朱棣也不小了,该找个正儿八经的媳妇了。你闺女妙云,跟你一样品格出众,那可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你看,跟朕的老四,是不是很般配?这可是门好亲事呐!”
徐达听完,瞬间如释重负,感觉自己像从冰窟窿里被拉了出来,又惊又喜,心头的大石头“哐当”一声落了地。原来皇上不是要纳妃,而是给自家小王爷儿子选妃,选中的还是自己的宝贝闺女!能跟皇家攀亲,还是嫁给皇帝的亲儿子燕王朱棣,这简直是天大的荣耀!而且,这也表明朱元璋对自己极为信任和看重,把自己当成了心腹中的心腹。
徐达脸上的紧张瞬间化为由衷的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陛下!这是天大的恩典呐!小女妙云能得陛下青睐,许给燕王殿下,那是徐家祖坟冒青烟了!臣……臣代小女叩谢陛下圣恩!”一块心病就此消除,只剩下无尽的感激和欣喜。
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很快,徐妙云便以未来燕王妃的身份被送进皇宫学习宫廷礼仪。几年后,她正式嫁给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成为燕王妃。
这徐妙云,正如朱元璋听闻的那般,非同一般。她出身名门,容貌出众,更难得的是智慧过人、勇敢果断、颇有见识。嫁给朱棣后,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后来朱棣被封到北平,镇守北方边境,徐妙云也一同前往。
在北平王府,她不仅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厉害的是,朱棣外出打仗或巡查边防不在家时,王府上下乃至北平城内的一些事务,皆由徐妙云做主。她处理事情明事理、有分寸,赢得了王府内外所有人的敬佩与称赞。
后来,朱元璋驾崩,指定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建文帝一上台就想削减几位叔叔的权力,朱棣不甘心,发动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带兵打回南京夺取皇位。这场战争艰苦又危险,朱棣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拼命,北平城这个最重要的后方根据地,便完全托付给了徐妙云。
当时建文帝派来攻打北平的军队多达几十万,兵临城下,形势万分危急。徐妙云这位王妃,亲自带领城内守军,还发动城中百姓,男人守城墙,女人送饭、砸石块,拼死抵抗。她沉着冷静地指挥调度,将城内守军和老弱妇孺的力量团结起来,死死守住了北平城,为朱棣在前线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若没有她守住这个家,朱棣恐怕早就无家可归了。
四年后,朱棣终于打进南京,登上皇位,成为明成祖。他立刻封徐妙云为皇后。
徐妙云成为皇后后,依旧贤惠明智。她在后宫节俭朴实,不喜铺张浪费,善待下人。对皇帝而言,她是个得力帮手,常常提出一些好建议,尤其在如何对待像她娘家徐氏这样立过大功的大家族问题上,她头脑清醒,建议朱棣既要奖赏功臣,又要防止他们势力过大威胁皇权,把握好分寸。
生活中,她对朱棣照顾得无微不至,是朱棣最为信任和依赖的人。她还关心百姓生活,建议皇帝推行一些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大家都称赞她是个难得的贤后、仁后。
哪个男人成家立业不想找个贤内助,让自己能安心在外闯荡?徐妙云,那绝对是顶配中的顶配,堪称朱棣的超级外挂兼生活搭子!
这位可不是那种只会绣花、唠家常、管管柴米油盐的大家闺秀。用现在的话说,她就是朱棣背后最牛的智库兼定海神针。功劳如此之大,朱棣一当上皇帝,二话不说就册封她为皇后,这位置她当之无愧!
不光事业上是完美拍档,徐妙云还是位“高产”媳妇,一口气给朱棣生了九个儿女!就冲这份功劳和苦劳,朱棣对她的疼爱绝对是真心实意。最能证明这份情的,是徐妙云去世后,朱棣宁愿让皇后之位空着十七年!
就冲这“死不立后”的态度,不用猜,徐妙云在朱棣心里,绝不仅仅是老婆,那是照亮他帝王路、无可替代的白月光,谁也无法替代。
徐妙云在明成祖朱棣当皇帝七年后去世,那时她才四十来岁。她的离世让朱棣悲痛万分,此后他再未立过皇后,以此表达对徐妙云的深切怀念。后来,他们的儿子朱高炽登基,追封她为“仁孝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