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85%民众痛斥中国,瑞典为何如此反华? 麻烦看官老爷们

恒南情情 2025-08-11 02:16:12

持续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85%民众痛斥中国,瑞典为何如此反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瑞典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火药味十足”。 回顾历史,瑞典最早与中国的接触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瑞典商人积极参与东西方贸易,甚至有一些瑞典人在中国定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种矛盾和误解逐渐积累。你可以说,这段关系就像是一场长久未解的婚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瑞典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并非一蹴而就,它积累了数百年的历史负担。 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让西方国家纷纷从中国分一杯羹,而瑞典在这场全球性的“列强争夺战”中表现得相对保守,并未像英法那样通过侵略扩展利益。 随着中国逐渐卷入西方的殖民体系,瑞典也开始对中国感到忌惮,认为它的庞大市场和文化特性是一种潜在威胁。 进入20世纪,瑞典的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加速,它的经济利益逐渐与中国发生交集。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瑞典的民族自豪感开始受到挑战。 你会发现,在现代社会里,一种原本看似不相关的情绪,“经济焦虑”,在这段历史中找到了根源。 当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爆发式增长,瑞典的担忧和焦虑也随之加剧。以科技为代表的中国迅猛发展,使得许多瑞典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受到挤压。 瑞典的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依赖高端技术和创新的企业,感到自己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瑞典的电信巨头爱立信曾一度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华为的崛起,全球通讯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为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崛起的象征,也意味着瑞典企业的失落,尤其是在一些与中国有深厚经济联系的领域。 瑞典媒体的报道中,时常提到中国企业如何以更低廉的成本、更创新的技术抢占市场份额,这种变化让瑞典人感到愤怒与不安,认为中国正逐步取代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威胁,它带来的文化冲击也同样深远。 瑞典人习惯了自己在全球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而中国的崛起却让他们意识到,曾经的“先知”角色正在被逐渐削弱。 这种失落感,像是一把看不见的刀子,狠狠地刺向了瑞典人自尊心的中心。 除了经济上的紧张局势,地缘政治的因素也是瑞典对中国产生强烈反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局势的变化,瑞典逐渐与中国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北约的框架下,瑞典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西方阵营,这与中国的立场渐行渐远。 2016年,瑞典加入了欧洲联盟的一项战略防务计划,并开始更多地参与北约的合作,这显然是针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战略布局。 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瑞典立场明确支持西方国家的立场,批评中国在该地区的活动。 北约的成员身份使得瑞典在对中国的态度上越来越“硬”,不仅支持对中国的经济制裁,还在一些国际场合上对中国的政策进行公开批评。 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瑞典在中国眼中逐渐变成了“西方阵营的代言人”,与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而中国的崛起更是使瑞典的内政和外交政策陷入了两难境地,既要维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又要在国际政治中与西方保持一致,瑞典政府陷入了深深的两难。 近几年,瑞典与中国的关系在某些事件中迅速恶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瑞典驻中国大使馆事件”和“瑞典新闻报道事件”。 2018年,瑞典电视台一则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引起了中国外交部的强烈反应,双方的外交关系一度处于低谷。 更令人担忧的是,瑞典近年来愈加频繁地与中国发生外交争端,甚至有些瑞典政客公开表示“中国的崛起是全球最大的威胁之一”。 这种言论无疑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对立,也让瑞典民众的反华情绪达到了新高。 据调查,约85%的瑞典民众认为中国对瑞典构成威胁,这一数字在瑞典的社会舆论中广泛传播,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恐惧和偏见。

0 阅读:33
恒南情情

恒南情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