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68岁的郭子仪凯旋,唐代宗却满面愁容:“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奈何?”郭子仪当下觐见:“老臣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 这话一出,殿里的香炉都像是顿了顿。太监手里的拂尘停在半空,连阶下侍立的武将都忍不住抿嘴——谁不知道郭令公的府邸里,夫人刚过五十还能舞剑,侧室们绣的屏风是长安贵女争相模仿的样式。 代宗先是一愣,随即把手里的玉圭往案上一拍,笑得龙袍上的团纹都跟着颤:“准了!朕这就让宗正寺挑十个适龄的贵女,陪嫁的锦缎从宫门铺到你府里去。”说罢朝身边的内侍使个眼色,那眼神里的松动,比刚融的春雪还明显。 郭子仪谢恩时,腰间的玉带硌得肋骨生疼。他想起三天前刚入长安时,百姓沿街跪了十里地,喊“郭令公活我”的声浪差点掀翻朱雀门的牌匾。那会儿他就知道,这功高震主的滋味,比战场的刀伤还磨人。 七年前长安陷落,他带着二十骑从河北杀回来,亲手把代宗从叛军手里接回大明宫。当时代宗攥着他的手哭,说要把咸阳的万亩良田都赏给他。他只讨了块离皇城远些的荒地,理由是“老臣骑术衰退,怕惊了宫阙”。 如今更不一样了。安史之乱的硝烟刚散,吐蕃的马蹄还在边境打转,朝堂上一半的武将是他带出来的兵,连宰相写奏折都要先问过他府里的幕僚。代宗夜里翻的膳牌,十回有八回是“郭令公府呈”,换谁坐在龙椅上,脊梁骨能不发紧? 赐下的美人进府那天,郭子仪故意让车马从朱雀大街慢慢过。新制的红绸马车晃悠悠碾过青石板,车帘时不时被风吹起,露出里面年轻女子的衣角。百姓们指指点点,有说老将军好色的,有笑朝廷荒唐的,传到宫里时,变成了“郭令公连日宴饮,连盔甲都懒得擦”。 代宗派太监去“慰问”,正撞见郭子仪跟新纳的妾室掷骰子。老头眯着眼喊“大点”,银钱撒了一地,连太监宣旨都没立刻起身。等太监回宫复命,代宗对着铜镜摩挲自己新长的胡须:“这老东西,倒真会享清福。” 其实郭子仪夜里常披衣起身。看着满院的灯火,听着后宅隐约的笑闹声,他总想起战死的长子。那孩子十七岁上跟着他守潼关,死前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他把朝廷赏赐的金银都换成了粮草,偷偷送到边关,却让账房对外宣称“郭府挥霍无度,已欠商号三千贯”。 有回部将上门劝他:“令公何必自污名声?”他正给新买的画眉鸟添食,指腹蹭过鸟笼的竹篾:“你当这笼子是困鸟的?是护鸟的。”那鸟儿扑腾着翅膀,在笼子里跳得欢实,外头的野猫再凶,也只能蹲在墙头上干瞪眼。 后来代宗要给郭家子孙封爵,郭子仪只让最年幼的孙子领了个闲职,理由是“这孩子笨,当不了官,只会给陛下添麻烦”。他甚至故意纵容家里的仆役在街上与人争执,闹到京兆尹那里,他亲自去谢罪,还自罚了三个月俸禄。 长安城的人都说郭令公老糊涂了,可没人知道,每当吐蕃使者偷偷观察郭府动静,看到的都是夜夜笙歌、不问政事的景象。代宗渐渐松了心,逢年过节还会派太监送些补品,笑着说“郭令公可要保重身体,朕还等着看你抱重孙呢”。 这出戏,郭子仪演了整整八年。直到772年冬天,他病得下不了床,代宗亲自来看他,摸着他枯瘦的手叹:“朕从前总怕你功高盖主,如今才懂,你是怕朕坐不稳这江山啊。” 郭子仪咳着笑,咳出的痰带着血丝:“陛下……老臣是真喜欢……热闹。” 满室的药味里,好像飘着当年赐婚时的脂粉香。功高难赏从来不是难题,难的是如何在皇权的刀刃下,既护住家国,又保全自身。郭子仪用一场看似荒唐的“纳妾”,把自己从“定海神针”变成了“寻常老翁”,这不是怯懦,是历经四朝更迭后,最清醒的生存智慧——有时候,把身段放得越低,越能护得万里周全。
公元845年,大唐朝廷准备削藩,却发现国库没钱了,唐武宗只好找西明寺借钱10万贯
【130评论】【225点赞】
火蓝刀锋
郭子仪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功高震主而又能善终的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