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艾滋病遍地成灾,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能够存活?南非总统曾说:“艾滋病有啥可怕的,洗个热水澡不就完事了!” 首先,艾滋病是由 HIV 病毒引起的,病毒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热水澡根本杀不死体内的病毒。HIV 在体外存活时间极短,就算接触到热水也没用,治疗必须依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 2000 年前后,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曾质疑 HIV 与艾滋病的关联,导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推广滞后,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但近年来,非洲国家在国际援助下,ART 覆盖率大幅提升。2022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 81% 的艾滋病感染者接受了 ART 治疗,这个比例在 2010 年只有 30% 左右。博茨瓦纳就是典型例子,通过广泛提供 ART,该国艾滋病相关死亡率下降了 70%,人均预期寿命从 2000 年的 35 岁提高到 2020 年的 65 岁。斯威士兰更在 2023 年成为非洲首个消除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国家,新感染人数从 2010 年的 1.4 万降至 2020 年的 4800 人。 ART 能把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让感染者免疫系统恢复,正常生活。比如南非夸祖鲁 - 纳塔尔省的一项研究中,20 名女性感染者在接受 ART 六年后参与试验,其中 4 人停药 18 个月后仍能控制病毒载量,这说明长期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不过,ART 需要终身服用,一旦停药病毒就会反弹。美国 PEPFAR 项目曾资助非洲 70 万人使用 PrEP 预防药物,但 2025 年资金暂停后,预计五年内新增感染病例将超过 3600 例,这凸显了持续医疗支持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的进步也降低了感染率。乌干达在 20 世纪 90 年代推行 “ABC 策略”(禁欲、忠贞、使用避孕套),成人 HIV 感染率从 18% 降至 6%。母婴阻断项目更是关键,南非的母婴传播率从 2000 年的 30% 降到 2020 年的 5%,通过给孕妇服用抗病毒药物,几乎能完全避免孩子感染。坦桑尼亚的研究还发现,控制班氏丝虫感染可使 HIV 感染风险降低 60%,这种寄生虫会破坏免疫系统,综合防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发展和医疗基础设施改善也很重要。肯尼亚在主要公路沿线设立 “路边诊所”,为卡车司机等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检测和治疗,2023 年服务了 2300 多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其中很多人同时接受了艾滋病筛查。尼日利亚在美国疾控中心支持下,82% 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7% 接受治疗的人实现了病毒抑制,这得益于实验室建设和社区宣传。不过,非洲国家医疗资源仍紧张,南非每万人只有 9 名医生,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很多偏远地区患者需步行数小时才能就医。 社会认知的变化同样关键。过去艾滋病在非洲被视为禁忌,患者常被歧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公开承认儿子死于艾滋病后,推动了社会对艾滋病的正视。如今,越来越多人主动检测,2023 年南非通过社区宣传让更多人接受治疗,民间组织在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医学仍有影响,30% 的非洲人患病后首选巫医,部分巫医声称能用土法治愈艾滋病,这可能延误治疗。 国际援助是非洲艾滋病防治的重要支柱。全球基金和 PEPFAR 项目为非洲提供了大量资金,2023 年全球用于艾滋病防治的资金达 208 亿美元,但仍有缺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债务高企,赞比亚等国将三分之二的预算用于偿债,挤压了医疗投入。如果资金不足,2010 年以来减少 56% 新增感染的成果可能无法维持。 综合来看,非洲艾滋病存活率提高是 ART 普及、预防措施加强、国际援助、政策调整和社会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挑战依然存在,病毒耐药性上升、资金削减、传统观念影响等问题仍需解决。南非总统的言论虽荒诞,却反映了早期对艾滋病的无知,而如今科学和行动正在改写这一流行病的结局。
非洲艾滋病遍地成灾,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能够存活?南非总统曾说:“艾滋病有啥可怕的,
兰亭说事
2025-08-11 09:18:16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