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卫立煌在香港闲逛。冷不丁,身后有人喊:“这不是卫立煌吗?”卫立煌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跟家人说:“别回头,一回头反倒更容易被认出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5年初春,香港街头。 一位身着素色长衫、压低帽檐的老者正与家人匆匆行走。 忽闻路人低语提及“卫立煌”,老者心头一紧,立即示意家人勿回头,加快脚步。 此人正是国民党“五虎上将”卫立煌,此刻他隐姓埋名于香港,如惊弓之鸟般躲避着蒋介石派出的特务。 每日深居简出,神经紧绷,只为保全家人性命。 不久,一则新闻点燃了卫立煌压抑已久的怒火。 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严正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不容许外国干涉。 傅作义、张治中等起义将领纷纷响应。 然而,台湾方面控制的报纸竟污蔑傅、张是“被迫表态”。 卫立煌愤然拍案: “我也要声明!难道我也是被迫的?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何错之有?!” 这句在私宅中的愤慨之言,竟辗转传入北京,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 卫立煌与蒋介石的积怨由来已久。 他虽战功卓著,位列“五虎”,却因非黄埔嫡系,始终被蒋视为外人。 北伐时期,蒋介石借廖案逼走粤军元老许崇智,卫立煌作为其旧部无辜遭贬,心中埋下芥蒂。 1938年延安之行,更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 卫立煌目睹共产党人高昂的抗日热情与务实作风,深受震动。 他不仅向八路军慷慨输送弹药,更潜心研读《论持久战》,在军中尝试游击战术。 这些举动触动了蒋介石敏感的神经,猜忌日深。 尽管屡遭猜忌,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却无可替代。 1941年中条山失利,蒋将其罢免。 然而1943年战局吃紧,又不得不启用他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 卫立煌不负众望,率部血战缅甸,成功打通中印公路,赢得国际赞誉。 但胜利并未换来信任,战局稍缓即被边缘化,1945年后更被派往欧美“考察”,实为放逐。 1947年东北告急,蒋介石急召卫立煌回国救火。 然而卫到任后,对蒋脱离实际的决战命令阳奉阴违,主张固守待机,导致廖耀湘兵团在辽沈战役中覆灭。 蒋震怒,将战败罪责推于卫,革职查办,软禁南京。 1949年初,蒋“引退”,李宗仁代总统,卫立煌趁机脱困。 面对国民党溃败,挚友顾祝同力劝其赴台。 卫深知蒋睚眦必报,赴台凶多吉少,遂携家眷避走香港。 抵港后,他们隐姓埋名,生活如履薄冰。 更大的阴影笼罩而来——好友杨杰将军在香港街头被特务暗杀。 噩耗传来,卫立煌悲愤交加,既痛失故交,更感自身危如累卵。 同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卫立煌遥望北方,内心波澜起伏。 据副官柴生春回忆,卫在香港后期常深夜独坐,眼神复杂地凝视着北方的星空,既有对故土的眷恋,又有对前途的迷茫与恐惧。 1955年1月,周恩来总理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及傅、张的响应,成为关键转折。 当看到台湾污蔑傅、张“被迫”时,卫立煌压抑多年的家国情怀喷薄而出,喊出了那句改变命运的话。这句话成为回归的契机。 周恩来总理敏锐捕捉到卫立煌的政治转向,认为争取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将领回归,对祖国统一意义重大。 总理亲自部署,通过秘密渠道传递诚意,并周密安排护送。 1955年4月6日,在经历多年漂泊后,卫立煌夫妇在严密保护下安全抵京,受到热烈欢迎。 卫立煌随后发表声明,拥护新中国,支持统一。 他历任要职,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从被蒋猜忌排挤的“杂牌”将领,到最终回归祖国怀抱,卫立煌的人生轨迹,映照着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抉择与归宿。 主要信源:(黄埔军校同学会——抗日名将——卫立煌)
1950年,卫立煌在香港闲逛。冷不丁,身后有人喊:“这不是卫立煌吗?”卫立煌心里
尔说娱乐
2025-08-11 10:14:31
0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