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中西方的战术差异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西方人就是个直脑子,一点点儿迂回战术都不会,只会晕个脑袋一个劲儿的往前冲,没任何战术思维可言。 看看俄乌战争乌军在一些攻势里,就特别能体现这种“直线思维”。他们常常会集中大量的兵力、坦克,然后对着俄军的阵地,选一个方向就猛攻。 他们的想法可能就是,我力量够强,火力够猛,只要我一直往前拱,总能把你的防线凿穿。可结果俄军也不是憨憨,一看你这么直挺挺地过来,那不就是活靶子吗?他们可以调集炮火,集中兵力,把你这股“直线”推过来的部队,一点一点地吃掉。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次,乌军在这样的强攻中,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人员和装备损失都非常大。 就连他们防守的时候,这种“直肠子”也特别明显。一旦某个阵地丢了,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惜一切代价,赶紧给我夺回来!如果第一次反击没成功,他们可能还会再来一次,甚至再来一次,陷入一种反复争夺的泥潭。 这时候你可能就得问了:抢回来是好,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丢?俄军现在在阵地里怎么部署的?我这样硬抢,是不是白白送人头?他们似乎很少深究这些,就觉得地盘不能丢,丢了就得抢,结果就是白白消耗了大量的人员和弹药,部队的士气也跟着受打击。 可咱们再看看东方的军事智慧,那可就灵活多了,讲究的是“变通”和“策略”。如果我们把乌军的处境带入到这种东方思维里,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打法。比如防守,不一定要死守一个点,可以采取“节节抵抗”的策略。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跟你硬拼,但我要让你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代价。 比如,在关键路线上大量埋设地雷,就像给对手铺了一张“死亡地毯”,让他们每走一步都心惊胆战,极大迟滞他们的推进速度,给我们争取更多喘息和准备的时间。 同时,咱们可以充分利用无人机和狙击手的组合。无人机飞在天上,看得远,看得清,发现俄军动向了,立马把信息传给藏匿在暗处的狙击手。狙击手通过精确瞄准,专门打击俄军那些高价值的目标,比如指挥官、机枪手、关键车辆等等。 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正面冲突,但俄军的人员和装备却在一点点地被蚕食,当他们的伤亡越来越多,进攻的锐气自然就磨没了,哪还有力气发动大攻势?这比你一味地硬扛着,要聪明高效得多。 还记得冲突后期,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搞的那次突击吗?那次行动,其实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暴露了他们战术规划的局限性。你想啊,如果当时乌军能更“狡猾”一点,不止从一个点突击,而是兵分三路,甚至更多路,同时向俄罗斯境内搞渗透、搞突击。 那俄军就得被迫把兵力分散到好几个方向去防御,自然就会顾此失彼。更狠一点的,直接瞄准俄军的后勤补给线,那可是前线部队的生命线!一断,补给跟不上,前线就得趴窝。 甚至更绝的,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俄罗斯的军工厂上,那可是源源不断生产武器的地方!从源头上直接打击对手的战争潜力,那效果可比单纯地争夺几块地盘,要立竿见影得多。可惜,那次行动并没有这么大的格局,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咱们说句实在的,战争打到最后,比拼的到底是什么?不是谁占的地盘多一点,谁守的阵地久一点。从根本上说,战争的本质是“有效人口”和“战争潜力”的较量。 对于乌军来说,就算乌东的四块地盘暂时丢了,只要他们能把自己的主力部队保住,那就有东山再起的资本。主力部队可以边打边退,节节抵抗,不断地消耗俄军。 同时,利用这种拉长战线的策略,让俄军的兵力越分散越好,增加他们的作战难度。再结合游击战、无人机袭击这些不对称的手段,持续不断地给俄军放血,让他们不断增加伤亡。 这样一来,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又能向西方世界证明,他们还在坚持,他们还在消耗俄罗斯!这样才能争取到西方更多、更长久的援助,最终实现长期与俄罗斯抗衡的战略目标。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俄罗斯现在也是越来越不着急了,就是几乎每天数百架无人机轰炸乌克兰。反正都是便宜货
【1评论】【2点赞】
创业先锋
5千年的历史,让每个中国人都具备了一定的军事谋略。 放到中国以外地方,都有成为名将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