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25军首任军长,36岁牺牲,遗憾未能成为36位军事家 “1932年7月,敌军若真压上来,你我撑得住吗?”旷继勋把话掷给副官,声音透过霍丘县城狭窄的巷道显得格外干脆。副官没回话,只握紧了步枪。 35年后的1989年,北京西郊,中央军委公布我军36位军事家名单。会上有人低声嘀咕:“要是旷继勋没走得那么早,他八成也在里头。”一句轻飘的话,把许多老兵的记忆瞬间拽回硝烟四起的鄂豫皖。 旷继勋1895年出生在贵州思南,一个典型的山城。家境谈不上贫寒,却也绝无锦衣玉食。少年离乡入川,他边当兵边读书,“枪在手,书在心”,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自嘲。1919年,五四的火星点亮川江码头,他第一次直面“救国”二字,觉得比“升官发财”更带劲。 1925年,他已是川军团长。表面看是袍哥义气,暗里却托人四处找共产党。有人劝他慎重,他回一句:“要革命,就得找真理,不找人。”当年夏天,他终于在重庆嘉陵江边完成入党宣誓,地点选在一艘破旧小船上,船篷半塌,他却说“漂在水上最安全”。 “清党”风暴四下蔓延时,不少旧同僚忙着脱身,他干脆带部队在四川蓬溪打出红旗。起义失败后,他躲到上海,进入中央特科“打狗队”。那支队伍刀子翻飞,可别小看了,连白鑫这样的老牌叛徒,都栽在他们手里。旷继勋说过:“暗枪虽冷,终归不如带兵上阵痛快。” 1930年春,他被派到洪湖苏区,接红六军军长的烫手山芋。那时部队不过五千人,枪也拼拼凑凑。半年后,人头翻了一倍多,枪却管够。当地老人回忆:“旷军长行军像赶集,说话像摆龙门阵,打仗却一点不漂。” 鄂西作战时,红四军与红六军在公安会师。旷继勋进城当天,拿粉笔在墙上写下八个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到两周,他拿下岳口、仙桃、天门、监利四座城镇。贺龙打趣:“你这贵州人,不会水战,却硬把水乡玩明白。” 1930年底,他奉调回中央军委。交接那天,老战士舍不得,旷继勋拎着马灯笑:“一支队伍不缺哪个人,缺的是信心。”短短七个月,他把军队练成鄂西劲旅,这在早期红军并不多见。 11月,他又被派到鄂豫皖,出任红四军军长。新集之战,他提出“打下新集过新年”。坑道爆破、突击队、火力覆盖一套组合拳打得漂亮。攻城当夜,前沿阵地绷紧的情绪被一声爆炸拉开,城门哗地倒下,部队鱼贯而入,天没亮红旗已挂满城墙。 接着双桥镇再夺大捷,一天活捉敌师长,两支师几乎全军覆没。蒋介石震怒,调郑州、武汉两路重兵。旷继勋却把反围剿打成“分兵吃饭”:敌一来就闪,让他们吃空炮,再回头啃掉孤军。说句实在话,这种打法后来被不少人沿用。 可惜好光景只维持了几个月。王明“左”倾抬头,张国焘进驻苏区。当面夸赞“旷军长能征善战”,转脸便把他降为师长。有人劝他争一争,他摆手:“干活比名头重要。”此后他到皖西重建红二十五军,当上首任军长。部队成型第三天便夜袭金家寨,缴枪六百,士气立起。 商潢、苏家埠两大战役,他与徐向前配合默契。徐向前日记写道:“旷继勋攻坚果敢,退守从容。”然而霍丘之争出现分歧。旷继勋主张保存实力,张国焘坚持死守。结果敌众我寡,城失。张国焘借题发挥,再次把他打回师长。 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西征。路上,旷继勋和曾中生提出“集中主力入川”的方案,与张国焘顶牛。表面看张国焘接受批评,暗底下却盯紧了这位贵州人。 1932年冬,旷继勋写信劝旧识谢德堪支持红军,这封私人信落到张国焘手里,立刻被指成“通敌”。不到半年,他在巴中南江郊外被秘密处决,年仅36岁。传枪声那天夜里,警卫员曹大胜红着眼说:“军长,一枪就没了。” 1938年,组织为旷继勋平反。毛泽东批示:“旷继勋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以烈士待遇。”此后,他被追认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虽然36位军事家名册里没有他的名字,可贵州、四川、湖北、河南的老人提起红军,总少不了“旷军长”三个字。 他的战术不见得条条写进条令,却在无数老战士的经验里流传:机动、灵活、保存实力、快速反击。名册会泛黄,口碑却不会。旷继勋留下的,不止是硝烟中的几场胜仗,更是一种在逆境中不服输的劲头。只要有人记得这股劲,他的牺牲就不算白费。
他是红25军首任军长,36岁牺牲,遗憾未能成为36位军事家 “1932年7月,敌
暮江吟声
2025-08-12 00:40:2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