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直到包公墓被发掘,真相才最终被揭开……
包拯的最后一招,是七门二十一棺的奇局,出殡那天,开封城的人几乎都挤到了街上,七个城门同时传来哭声与鼓乐,三路抬棺从东门出,三路从西门出,其余四门也各有队伍离去。
二十一口棺材一同远去,自然没人知道哪一口才是真的,人群哗然,有人说这是彰显威名,有人说是迷惑仇家,更多的人只是满脸困惑:这位铁面无私、一生刚直的清官,死后为何要弄出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障眼法”。
事情还得从半个月前说起,嘉祐七年,包拯在开封处理政务时突发疾病,短短13天,便撒手人寰,宋仁宗亲赐良药,可病情却未能好转。
这位在朝堂上七劾权臣、三参皇亲,敢对天子直言的硬骨头,就这样倒下了,消息传出,京师震动,百姓哭声一片,而那些曾被他弹劾、斥退的人,心底或许生出另一种复杂的情绪。
包拯自己很清楚,得罪过的权贵不在少数,北宋本就盛行盗墓之风,死后恐怕难得安宁,于是,他病重之际,把女婿叫到床前,交代了那个令人费解的安排——准备二十一口棺材,七个城门同时送出。
这不仅仅是心思缜密,更是他一生谨慎的延续,棺材运走当夜,真棺被秘密送往合肥香花墩,那是他少年读书之地。
一系列操作之下,既迷惑了潜在的仇家,也成了暗中施惠的善举,多年后,这个谜团仍无人能解,直到1973年,又是在施工的时候,挖出一座古墓...
棺木是金丝楠木,墓志铭清楚刻着来头,考古队员本以为能看到丰厚的随葬品,结果却大跌眼镜——墓中空空荡荡,仅有一块普通砚台和几块残骨。
那块砚台,正是他在端州任职时留下的,象征着他拒贪不取的操守,然而,骨骸的检测结果又引发了新的疑问。
现代科技分析发现,包拯遗骨中汞含量明显高于常人,而古代汞的主要来源,一是药物,一是朱砂防腐,若是防腐所致,还好解释,若是生前服用,那就可能牵扯到用药与病情之间的关系。
不过,检测数据排除了他临终服用大量砒霜中毒的可能,这意味着他更大概率是因病去世,也就是说,关于他是否遭人暗算,至今没有确凿证据。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终身清廉的官员,即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在为自己的身后安宁与家族安稳作长远打算。
回望他的一生,故事太多,初入仕途时,他能凭一桩割牛舌的案件,让真凶心服口服,在端州任上,他一改前任贪墨贡砚的陋习,离任时未带走一块砚台。
在开封府,他设下击鼓鸣冤的制度,让冤屈之人直达公堂,在朝为官,他敢在权贵面前直言无讳,正是这样的品性,让他既赢得了百姓的敬仰,也招来了强大的敌意。
最终,七门齐开的出殡成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幕,表面看是送行的隆重仪式,实际上是他用智慧布下的护身局——既保护了自己的长眠之地,也彰显了“生无贪取,死不扰民”的原则。
900多年过去,香花墩的墓地早已静默在岁月深处,二十一口棺材的谜团,虽已解开,但留在世人心中的,不仅是对一个清官的怀念,更是对那份刚直、廉洁、周全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