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90天,印度首次发声明,中国武器被严重误判,巴防长要求核查 三个月的沉默,8月9日突然开口——印度空军司令阿马尔·普里特·辛格在班加罗尔宣称,印军在5月初的印巴空战中击落6架巴基斯坦军机,还带走一架大型电子侦察机。消息甩出来,没等赢得掌声,质疑就先满天飞。 如果真有这样的战绩,为什么90天不吭声?战场胜利需要三个月酝酿吗? 那天的交手,地点在克什米尔上空。印方主动挑事儿,放出“朱砂”行动打击巴境内和巴控克什米尔目标。算盘打得挺响,可战场没按剧本走——巴基斯坦没被打懵,反倒是印度自己撞在了对手的杀伤链上。 打脸的不是巴军,是情报 印度情报给飞行员的底气,是“中国卖给巴基斯坦的PL-15E射程150公里”。结果实战一开,200公里外就能锁定发射。预警机接管末段制导,发射机丢完弹就掉头撤,根本不给印度雷达亮相的机会。飞行员还在找目标,自己的战机已经变成了火球。 这不是一对一的狗斗,而是一整套体系在碾压拼装货。 “阵风”神话碎得不剩渣 印度人引进阵风的时候,媒体吹成“亚洲天花板”。可到了空战里,阵风和苏-30、幻影-2000各干各的,数据链不通,电子战不兼容,谁也帮不了谁。 巴方那边,歼-10CE、预警机、电子战平台、长程导弹全在一个网里跑,情报、指挥、火力是闭合的,发起攻击就像拉一根绳——末端直接抽在你脸上。 单机性能再好,掉进体系对体系的局里,也不过是个靶子。 迟到的通告,软得很 辛格的说法是:最远300公里外击落,靠S-400防空系统打的,还炸了巴基斯坦的阿巴德空军基地,机库里“可能”有F-16受损。听着热闹,细看全是水——没雷达记录,没残骸照片,没导弹轨迹,更没第三方验证。 这跟战果无关,这是摆拍。 巴基斯坦反手一刀 巴防长阿西夫的回应简单粗暴:一架没掉,欢迎你开放机库,双方互查,国际观察员随便进。这个姿态,等于当众把印度架到悬崖边——同意,你得拿真货;拒绝,就是心虚。 国际舆论的天平当场倾斜,信息战的主导权已经易手。 连国内都不买账 印度反对党直接发问:真有这等大捷,当时为啥不说?三个月后才冒出来,像是为民族情绪补针止血。问题是,这针打得太晚,还没药效。 这不是一场空战的余波,而是一场信息战的溃败。巴基斯坦第一时间发战报,再用开放核查稳住节奏;印度拖了90天甩出一份空口清单,没争来信任,反倒加深了外界对其战场表现的怀疑。 教训早摆在那儿 印度至今没正面谈过那次空战的情报失误——对PL-15E射程的低估,让它的所谓“安全空域”成了笑话;多机种拼凑却无体系,反而成了累赘。巴基斯坦用的,是中国捆绑出口的一整套打法——武器、平台、数据链、战术全打包。你还在比飞机,他已经用网收人。 真正的损失不是那几架飞机,而是你在对手面前裸着跑了一圈,底子看了个透。 战场可以输,情报可以错,但吹出来的胜利,会在下次交锋时变成更大的败仗。嘴上赢不来安全感,下一回,要真想抬头走出去,就得先补上体系里的窟窿。 参考资料: 《印军称击落6架巴军军机 巴方回应》新华社 《巴防长建议印巴开放机库接受国际核查》参考消息
印度有骨气,真的跟美帝干起来了,连飞机都宣布停飞了 8月11日,印度航空
【80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