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强行索要天价赔款,竟让中国为美国买单,中方当场拍桌子:绝不当替罪羊![凝视]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宫的第一天就签署行政令,美国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这一决定瞬间在日内瓦总部引发震动——6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如同巨石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世卫组织成立77年来,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财政危机,美国作为最大出资国,承担着22%的常规会费,每年约2.8亿美元,加上各类专项捐款,总额接近6亿美元。这笔钱足够为5000万非洲儿童接种疫苗,或者维持全球100个疾病监测点运行三年。 更糟糕的是,美国的退出产生了多米诺效应,阿根廷紧随其后宣布暂停缴费,巴西和匈牙利也开始重新评估对世卫的资金支持。一时间,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卫生机构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谭德塞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总部76个部门压缩至34个,近四分之一员工面临裁员,非洲猴痘防控项目被迫暂停,缅甸和阿富汗的医疗救援也大幅缩减。一位世卫内部人士透露,连日内瓦总部的咖啡机都被撤掉了一半。 面对巨大资金缺口,世卫组织提出了一个看似“公平”的解决方案:2026—2027年度所有成员国会费统一上调20%。这个提案在今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通过,但背后的账本却让人深思。 中国作为第二大出资国,会费占比将从12%提升至15.2%,每年需要多缴纳约9000万美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换个角度计算就很有意思了——中国人均医疗支出仅为瑞士的八分之一,但向世卫缴纳的会费却是瑞士的两倍多。 这笔额外的钱并不是为了应对新的全球卫生挑战,而是要填补美国留下的窟窿。简单说,就是让守约的国家为违约的国家买单。这就好比餐厅里有人吃霸王餐跑了,老板却让其他客人分摊账单。 中国代表在会议上的表态很直接:“我们支持世卫组织的工作,但不能接受让守约国为违约国承担后果的做法。”这句话虽然措辞外交,但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实际上,中国并非不愿承担国际责任,疫情期间,中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22亿剂疫苗,在非洲建立了20个医疗合作项目。仅去年一年,中国就向埃塞俄比亚派遣了200名医疗专家,帮助建立了东非最大的传染病监测网络。 但这次的情况不同,美国退出是政治决定,不是经济困难,让其他国家为美国的任性买单,不仅不合理,还可能开创恶劣先例——如果退群成本由别人承担,那谁还会认真履行国际义务? 中国提出了更务实的替代方案:允许成员国以实物贡献抵扣部分会费,比如中国可以提供疫苗生产线,德国贡献精密医疗设备,印度分享仿制药技术。这样既能缓解资金压力,又能发挥各国优势。 这个建议直击世卫的要害问题——过度依赖现金捐款,目前世卫80%的预算来自指定用途的自愿捐款,德国的钱只能买德国设备,法国的资助必须用于法语培训。真正能灵活使用的资金不到20%,这让世卫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常常捉襟见肘。 有趣的是,美国的退出也带来了意外的机遇,没有了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大流行病协定》终于在今年通过,要求跨国药企在疫情期间必须无偿提供10%的疫苗产量给发展中国家。这个协定如果在新冠疫情期间就存在,非洲的疫苗接种率不会只有可怜的11%。 欧盟已经宣布增加对世卫的资助,盖茨基金会也承诺在未来三年内追加5亿美元投入。就连一向低调的瑞士和挪威也表示愿意提高会费贡献。看起来,“后美国时代”的全球卫生治理正在悄然重塑。 当然,这场危机也暴露了国际体系的脆弱性,2011年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该组织至今还在艰难运行。过度依赖少数大国的资金支持,让这些国际机构随时面临被“绑架”的风险。 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国际组织融资模式诞生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那时美国经济占全球GDP的50%,承担主要费用理所当然。但如今美国经济占比已降至25%,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旧的分摊模式早已不合时宜。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退群威胁”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工具。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曾威胁退出北约、WTO等多个国际组织,现在又拿世卫开刀。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也让其他国家对参与国际事务产生疑虑。 现在摆在各国面前的选择很明确:要么改革现有体系,建立更公平合理的融资机制;要么任由美国反复“退群—回归”的循环继续下去,让国际组织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 面对这场全球卫生治理的十字路口,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是咬牙接受涨价方案维护国际合作大局,还是坚持原则推动更根本的改革?如果你是谭德塞,会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重建世卫的可持续融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 美国拒交会费,世卫:别无选择,只能裁员——鲁中晨报
特朗普又对中方狮子大开口提新要求。当地时间8月10日深夜,特朗普在其社
【51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