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个妇人在一家医院去世,无人替她收尸。过了几天,她的一个朋友看着遗体说:你居然是这个下场! “1967年深秋,天津一家医院的角落,一具遗体蒙着白布放了好几天,连护工都嫌晦气。 直到有天,一个白发老太太颤巍巍掀开布角,看清那张消瘦的脸,突然蹲在地上哭:‘右家啊,你当年在上海十里洋场何等风光,怎么落得这般下场!’ 这个让老太太恸哭的人,正是民国时红极一时的社交名媛王右家,只是那时,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 王右家年轻时,是北平城里数一数二的‘摩登女郎’。1920年代的燕京大学,她留着当时最时髦的齐耳短发,穿一身剪裁利落的学生裙。 那时候的她家境优渥,父亲是北洋政府的外交官,家里的客厅常挤满文化界名人,她耳濡目染,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绘画、戏剧也样样精通。 20岁那年,王右家在一次画展上遇见了罗隆基,当时的罗隆基是‘新月派’的核心人物,写得一手好文章,演讲时更是意气风发。 两人一见倾心,可罗隆基已有家室,王右家却不管这些,在那个还讲‘三从四德’的年代,她直接搬进了罗隆基的住处,成了当时轰动北平的‘新闻’。 有人骂她‘伤风败俗’,她却笑着说:我爱的是他的灵魂,又不是他的婚书。’ 那段日子,他们在上海的寓所成了文化沙龙,徐志摩、陆小曼常来做客,王右家总能用几句俏皮话把气氛烘得热热闹闹,连徐志摩都在信里夸她‘像朵带刺的红玫瑰,鲜活又热烈’。 可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太久,罗隆基后来投身政治,两人聚少离多,争吵也越来越多。 1940年代末,王右家独自去了香港,后来又辗转到了天津,她没再嫁人,也没什么积蓄,只能靠着变卖年轻时的首饰过活。 曾经的貂皮大衣换成了打补丁的棉袄,精致的高跟鞋早就不见了踪影,她常常一个人坐在胡同口的石阶上,看着天上的云发呆,邻居们只知道这是个‘说话挺文雅的老太太’,没人知道她当年的风光。 1967年冬天来得早,王右家感染了风寒,咳得直不起腰。她拖着病体去医院,身上揣着最后几块钱,住院没几天,钱就花光了,病情却越来越重。 去世那天,病房里冷冷清清,护士喊了半天‘王右家家属’,回应的只有空荡荡的回声,遗体就那样放在停尸间,没人认领,连块像样的遮布都没有。 直到第五天,当年和她在上海相识的老朋友李女士听说了消息,揣着忐忑的心赶到医院。 掀开白布的那一刻,李女士愣住了,眼前的人颧骨高耸,头发枯黄,哪里还有半分当年那个笑起来能照亮整个房间的模样? 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你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啊…… 后来还是李女士凑钱,给王右家买了口最简单的棺材,把她葬在了郊外的乱葬岗。 这些年,总有人在网上说起王右家:‘她敢爱敢恨,活成了自己,可命运却没给她一个体面的收尾。’ 是啊,一个在时代浪潮里活得热烈又任性的女子,最终却在无人问津中落幕,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沉。 你觉得,王右家这一生,值吗?是该叹她任性,还是该敬她活得真实? 主要信源:(人民网——民国名人传)
1967年,一个妇人在一家医院去世,无人替她收尸。过了几天,她的一个朋友看着遗体
小张主张
2025-08-13 00:20: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