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间刚到,3枚导弹从天而降!6马赫导弹将乌军食堂大楼夷为平地,美雇佣兵:现场如同“原子弹爆炸”一般! 当地时间8月12日,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今年7月21日,俄罗斯陆军导弹部队和空天军战机对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克洛皮夫尼茨基陆军作战训练中心进行了大规模轰炸,至少3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直接将该训练中心的大楼直接夷为平地。 这3枚导弹来自俄罗斯陆军导弹部队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系统。这种导弹全长7.28米,弹体直径0.92米,配备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可达500公里,末端飞行速度超过6马赫,相当于每秒2公里。 其制导系统融合了惯性导航、卫星定位和景象匹配技术,在“格洛纳斯”卫星辅助下,打击精度可控制在5米以内。更关键的是,导弹在末段飞行时能进行过载30g的蛇形机动,并释放战术诱饵干扰敌方雷达,这使得乌军部署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和“山毛榉”导弹难以有效拦截。 第一枚导弹直接穿透食堂大楼的屋顶,在三层餐厅爆炸。高温高压气浪瞬间将钢筋混凝土结构撕成碎片,预制板天花板像纸牌屋般坍塌。正在用餐的士兵被冲击波掀飞,金属餐桌和塑料椅碎成齑粉。 第二枚导弹击中大楼东侧的宿舍楼,这里驻扎着刚完成基础训练的新兵。剧烈爆炸将整栋楼的承重柱折断,五层建筑如同被巨人推倒的积木,逐层塌陷进地下室。 第三枚导弹则命中了位于地下的弹药库,引发的二次爆炸将方圆百米内的地面炸出直径十余米的深坑,冲击波震碎了一公里外居民楼的窗户玻璃。 一名幸存的美国雇佣兵事后回忆,爆炸瞬间“整个世界都变白了”。他当时正在食堂外的树荫下抽烟,被气浪掀翻在两米外的壕沟里。“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蘑菇云起码有几百米高,碎片雨下了整整十分钟。” 他描述道,“大楼原本所在的位置只剩下一堆冒烟的废墟,钢筋像spaghetti一样扭曲着,到处都是残肢和燃烧的军装。”据他估计,当时楼内至少有200人,而逃生者不足10人。 乌克兰国防部在袭击发生后迅速发布声明,称“仅有1名士兵轻伤”,并指责俄方“散布虚假信息”。但随着现场视频和照片在社交媒体流传,这种说法很快被打脸。 一名当地居民拍摄的无人机画面显示,训练中心所在区域被夷为平地,原本的建筑群只剩下一片瓦砾场,数十辆救护车和消防车闪烁着警灯在周边穿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乌克兰波尔塔瓦州政府8月初发布的一份公告显示,该训练中心当时正在进行“无人机操作与电子战技术”培训,这或许为俄军提供了关键情报。 事实上,这种官方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巨大反差在俄乌冲突中屡见不鲜。2024年9月3日,俄军对波尔塔瓦市的第179军事训练中心发动袭击,乌克兰国防部最初宣称“50人死亡”,但俄媒和开源情报分析显示,实际伤亡可能超过300人,其中包括瑞典教官和乌军技术骨干。 这种信息战策略的背后,既有乌军试图稳定士气的考量,也反映出其情报体系的漏洞——俄军通过渗透的特工和无人机侦察,往往能精准掌握乌军的人员部署和训练日程。 从战术层面看,俄军此次行动展现了“察打一体”的成熟体系。据俄媒披露,在袭击前48小时,俄军的“海鹰-10”无人机就开始在训练中心上空盘旋,实时回传人员活动和建筑结构数据。 同时,潜伏在当地的特工通过加密通讯将食堂的GPS坐标和人员流动规律传递给导弹部队。这种精准协同使得“伊斯坎德尔-M”能够在乌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动突袭,将训练中心的指挥中枢、住宿区和弹药库一锅端。 此次袭击的战略意图也十分明显。克洛皮夫尼茨基训练中心是乌军重要的兵员培训基地,承担着无人机操作员、通信兵和电子战部队的训练任务。俄军选择在午饭时间发动攻击,正是瞄准了人员最集中的时段,试图最大化杀伤有生力量。 对乌克兰而言,此次袭击暴露了其防空体系的脆弱性。尽管西方援助的“爱国者”系统和“NASAMS”防空导弹已部署到位,但面对“伊斯坎德尔-M”的末段机动和诱饵干扰,拦截成功率仍不足30%。 更严重的是,乌军前线部队的电子战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干扰俄军无人机的侦察和导弹的卫星导航,导致关键目标频繁被锁定。 国际社会对此次袭击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关注事件进展”,但未直接谴责俄罗斯。欧盟则通过外交渠道向乌克兰表达“声援”,但未提及进一步制裁措施。 对于俄罗斯而言,此次袭击既是军事胜利,也是政治宣示。通过精准打击乌军的训练设施,俄方试图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冲突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这也向白俄罗斯等盟友传递信号:俄罗斯仍有能力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与俄方合作仍是保障安全的最佳选择。
午饭时间刚到,3枚导弹从天而降!6马赫导弹将乌军食堂大楼夷为平地,美雇佣兵:现场
天天纪闻
2025-08-13 10:17:19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