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怀好意! 泰国官方反咬中国一口! 8月11日,泰国官方宣布,将对江苏永钢、沙钢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8-13 14:15:52

不怀好意! 泰国官方反咬中国一口! 8月11日,泰国官方宣布,将对江苏永钢、沙钢、中天钢铁三家中国钢企的高碳线材发起反规避调查,原因竟是泰国本土企业怀疑,中企把碳含量微调到0.66%-0.76%,靠碳含量打个擦边球避开关税! 这场看似技术层面的争议,实则折射出泰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多重困境。自2023年以来,泰国已多次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或反规避调查,例如2023年9月对热轧钢板启动的反规避调查,以及2024年8月作出的终裁结果,将17家中国钢企的反倾销税率维持在30.91%的高位。 此次针对高碳线材的调查,正是这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的延续。泰国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其钢铁产能利用率仅为29.3%,国内需求的40%依赖进口,而中国作为其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自然成为泰国产业保护政策的重点目标。 泰国本土企业的指控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存在诸多争议。根据泰国海关规定,碳含量超过0.76%的高碳线材需缴纳更高关税,而中企将碳含量控制在0.66%-0.76%之间,恰好符合较低税率的标准。 然而,这种调整是否构成“规避关税”,在国际贸易法律中并无明确界定。中国钢企指出,碳含量的微调是基于客户需求和技术标准的正常生产调整,并非刻意钻政策空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泰国此次调查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2025年1月1日起,泰国开始实施小额商品免税政策,对价值不超过1500泰铢的进口商品免征关税,旨在刺激跨境电商发展。 然而,在钢铁等关键工业领域,泰国却采取截然相反的保护主义措施。这种“宽进严出”的政策组合,反映出泰国在吸引消费与保护本土产业之间的艰难平衡。 与此同时,泰国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于2025年7月推出产业调整方案,暂停对热轧钢、钢管等行业的投资推广,并要求企业提高本地员工比例。这些政策与反规避调查形成联动,共同指向泰国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扶持本土企业来重塑钢铁产业链的战略意图。 对于中国钢企而言,此次调查无疑是一记重击。江苏永钢、沙钢、中天钢铁均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其高碳线材产品在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若泰国最终裁定反规避成立,相关企业可能面临高达30%以上的关税,直接影响其出口利润。 以沙钢为例,2024年其对泰国出口的高碳线材价值超过2.5亿美元,若税率大幅提升,不仅会削弱其市场竞争力,还可能导致下游客户转向印度、越南等替代供应国。 中国政府对此迅速作出回应。虽然尚未发布针对此次调查的具体声明,但商务部在2023年9月针对泰国热轧钢板反规避调查时曾明确表示,希望调查机关严格依据法律程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推测,中方可能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出申诉,或采取对等贸易措施进行反制。历史数据显示,2020年泰国对中国高碳线材征收反倾销税期间,中国曾限制泰国榴莲、山竹等农产品进口,导致泰国农业出口损失超过10亿美元。 泰国国内对此事的反应呈现明显分化。代表本土钢铁企业的泰国钢铁协会强烈支持政府行动,认为这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低价倾销”冲击的必要手段。该协会引用数据称,2024年中国高碳线材在泰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20年的18%升至27%,对本地企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然而,泰国建筑、汽车等下游行业却对此表示担忧,因为高碳线材是制造钢筋、轴承等产品的关键原料,关税提升将直接推高生产成本,进而影响房地产和制造业的复苏。 开泰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2024年泰国建筑业对钢铁的需求占比达60%,若成本上升过快,可能导致政府基建项目延迟。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争议暴露了全球钢铁行业在低碳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高碳钢铁产品的出口成本显著增加。 然而,中国钢企在传统高碳领域的成本优势依然明显,这使得泰国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缓冲冲击。这种“既要环保又要生存”的困境,正是当前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对于中国钢企而言,应对此次调查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应积极应诉,通过法律手段证明生产调整的合理性,例如引用ISO国际标准或客户技术规格文件作为证据。 另一方面,加快绿色技术研发,例如永钢集团已在光伏支架用钢领域实现突破,其产品碳足迹较传统工艺降低30%,这种技术升级将有助于削弱泰国的“环保牌”指控。此外,深化与东南亚本地企业的合作,通过合资建厂、技术输出等方式实现本地化生产,或许是规避贸易壁垒的长远之计。 此次反规避调查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例如中泰铁路建设所需的钢铁供应。因此,通过高层对话和行业协商化解分歧,避免贸易问题政治化,是维护双边关系稳定的关键。

0 阅读:24
流水梦寒月影

流水梦寒月影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