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沈阳军区参谋长家孩子多,衣服实在不够穿了。恰巧老战友送了1顶报废降落

混沌于浮云 2025-08-13 19:17:13

1955年,沈阳军区参谋长家孩子多,衣服实在不够穿了。恰巧老战友送了1顶报废降落伞,参谋长心里有了主意,拿工资买来1台缝纫机。参谋长夫人下班后,用降落伞裁剪衣服,很快做出了几件花花绿绿的衣服。 吴信泉,1912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1927年,他加入平江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他一路打拼,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他带志愿军第39军上了朝鲜战场,打过云山战役,攻进平壤,创下志愿军单次战斗俘敌最多的纪录。1953年回国后,他当上东北军区副参谋长,后来升任沈阳军区参谋长。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勋章挂满胸前。 可军衔高,不代表家里日子宽裕。吴信泉和妻子俞惠如生了12个孩子,1955年那会儿,部队刚改成薪金制,工资固定,但养这么一大群孩子,实在吃力。孩子们长得快,衣服跟不上,有的连像样的上衣都没得穿。吴信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不想跟组织伸手要支援。 就在这时候,一位老战友来家里串门,随手带了顶部队淘汰的降落伞。伞布是白色的,虽然旧了点,但挺结实。吴信泉接过来,心里一动,觉得这东西能派上用场。他琢磨了一下,回家就拿自己攒的工资,去供销社买了台缝纫机。机器搬回家,摆在屋子中央,俞惠如却有点发懵。她白天在单位上班,家里一堆事,哪碰过这玩意儿。可吴信泉主意已定,鼓励她上手试试。 俞惠如只能硬着头皮学。晚上忙完家务,她把伞布摊开,拿剪刀裁,踩着缝纫机试着缝。刚开始,手脚不协调,针脚歪七扭八,弄得她满头汗。吴信泉下了班,陪着她琢磨怎么弄平整,还跑去后勤部弄来更多报废伞布。慢慢地,俞惠如找到感觉,用炭笔画出衣服样子,裁好后一针一线缝起来。没过几天,第一件小褂子做成了,虽然袖子大了点,但挺像回事。 伞布染上颜色,裁成裤子、褂子,孩子们的衣服五颜六色,像开了花。12个孩子一人分到一两件,穿上身跑出去玩,院子里热闹得很。邻居看了好奇,问这布哪来的,孩子们就得意地说是妈妈用降落伞做的。学校里,同学盯着这些特别的衣服问,他们也不在意,反倒觉得挺得意。那年代物资少,能有新衣服穿就不错了,管它哪来的。 吴信泉忙着部队的事,没停下脚步。1957年,他去军事学院进修,后来当上炮兵副司令员,搞部队现代化建设。家里全靠俞惠如撑着,她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还教他们勤俭节约、报效国家。12个孩子在父母影响下,长大后不少人参了军。大儿子吴皖湘做到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军衔大校,家里人都为他骄傲。 1992年,吴信泉因病去世,享年80岁。临终前,他拉着儿女的手说,家里没啥财产留给他们,只希望他们团结,跟党走。俞惠如送走丈夫后,依然硬朗。她在军委炮兵司令部干过政治处副主任,晚年离休,住北京干休所。2015年,她去世,享年91岁。 这家人用降落伞做衣服的事,传下来成了个小故事。那堆伞布不值啥钱,可缝出来的不光是衣服,还有一家人的感情和那年代的韧劲。吴信泉戎马一生,俞惠如操持家务,12个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品格,为国家出力。这故事接地气,却有味道。

0 阅读:950

评论列表

北风

北风

3
2025-08-14 11:30

不容易啊!

用户88xxx63

用户88xxx63

3
2025-08-14 11:17

向老一辈革命者致敬!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

1
2025-08-14 13:32

降落伞布普通人能搞到吗?记得有人用化肥袋做衣服,上面写着尿素字样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