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高志凯这么认为,我也觉得这一回“中国行,印度也行”,否则印度就不要事事拿中国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8-13 21:58:23

别说高志凯这么认为,我也觉得这一回“中国行,印度也行”,否则印度就不要事事拿中国来比较了。 “中国行,印度也行”这句话最近在国际舆论场引发不少讨论,尤其是在高志凯等学者公开鼓励印度采取更强势的国际合作策略后,印度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 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印度是否能够像中国一样通过务实的国际合作提升自身实力,并在与大国的博弈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印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既存在现实基础,也面临诸多挑战。 先看印度的经济基础。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印度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制药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根据2025年的数据,印度的服务出口额已达3875亿美元,跨境私人汇款也突破1354亿美元,这些“无形贸易”的增长为印度经济提供了一定韧性。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虽然整体成效有限,但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2024年12月电子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5.1%,成为第三大出口品类。这种结构性的经济增长,让印度有理由相信自己具备与中国类似的发展潜力。 从现实背景看,印度近年来通过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签订自贸协定,试图构建多元化的贸易网络,以削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印度在购买俄罗斯石油等问题上坚持自主立场,即便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威胁,仍强调“能源安全优先”。这种战略自主性的提升,被部分观察家视为印度走向“大国自信”的标志。 然而,印度要实现“中国行,印度也行”的目标,还需跨越多重障碍。首先是工业基础的差距。尽管印度在电子制造领域有所突破,但整体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5.4%下降至2024年的14.3%,暴露出产业政策执行不力、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已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印度若想复制中国的成功,必须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成本过高等结构性问题。 其次是国际环境的差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广泛的合作网络,而印度在区域合作中显得更为谨慎。例如,印度曾拒绝加入RCEP,担心开放市场会冲击本土产业。这种保护主义倾向虽然短期内保护了部分行业,但也限制了印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 此外,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博弈态势:一方面,美国试图拉拢印度制衡中国,为此在国防技术转让等领域作出让步;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迫使印度在贸易政策上妥协,2025年8月生效的25%关税就对印度的纺织品、汽车零部件等出口造成直接冲击。这种“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与中美当年的战略互动存在本质区别。 更关键的是,印度在技术自主性上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印度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推动本土电子制造业发展,但关键元件如电路板、电容器等仍依赖进口,半导体供应链的韧性不足。 在高端制造领域,印度虽试图通过外资合作获取技术,但实际效果有限。例如,中国企业宝变电器曾在印度市场投入13年,最终以低价退出,而印度电力部门虽宣称掌握特高压技术,却在基础材料如耐火材料、高密度硅钢等方面仍依赖进口。这种“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印度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印度的战略选择也面临多重制约。一方面,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自主,既接受美国的军事技术转让,又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但这种平衡策略并非没有代价:美国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不满,已导致双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而印度在金砖国家内部的摇摆态度,也削弱了其作为新兴国家代表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虽在2024年领导人会晤后有所缓和,但边界争议、产业竞争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两国在关键领域的合作难以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国内对“中国行,印度也行”的看法并不统一。部分学者和官员认为,印度应借鉴中国的经验,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推动经济升级;但也有人担心,过度依赖外资和技术引进会导致产业安全风险。 总体而言,“中国行,印度也行”既是一种战略愿景,也是一种现实挑战。印度若想复制中国的成功,不仅需要在经济政策上展现更大的魄力,还需在国际政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流水梦寒月影

流水梦寒月影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