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齐鲁海产链托举大食物观 蓝色新粮仓筑牢食安基】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传统的食物供给模式面临挑战,而海洋作为蓝色粮仓,其潜力正逐渐被重视。为了深入了解蓝色食物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探寻其对大食物观的深化作用,2025年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社会实践队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等沿海城市开展实地调研,系统解码蓝色食物产业链对大食物观的深化路径。
初识“海上农田”:荣成桑沟湾的震撼
2023年荣成市出台“生态养殖补贴”政策,截至目前桑沟湾已建成5G全覆盖的智能监测系统,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为了实地考察海洋牧场对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探寻蓝色食物产业链在供给端的创新突破,实践队员们乘艇踏入桑沟湾养殖区,近距离观察当地的养殖特色。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里采用“贝藻混养”生态模式,上层筏架养殖扇贝,中层挂养海带,底层投放海参,形成“一水三收”的立体产业链。
在调研中队员们意识到,桑沟湾的实践正是对“向海洋要食物”大食物观的鲜活诠释。这片“海上农田”通过政策引导与科技赋能,将昔日的粗放捕捞转变为精准养殖,既保障了食物供给,又守护了海洋生态。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拓宽食物来源、破解资源约束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实践队员们更清晰地理解了蓝色食物产业链在深化大食物观中的根基作用。
走进博览中心:感受产业链拓展价值边界
怀揣着对蓝色食物产业链探索的热情,实践队员们踏入了荣成市海洋食品博览中心,这里是展示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阵地。队员们期望借由博览中心,洞察蓝色食物产业链如何突破传统边界,实现多元价值拓展,进而为深化大食物观提供有力依据。
步入其中,实践队员们仿若置身于蓝色食物的奇幻世界。在海洋食品展示馆,产业概述、生态资源、捕捞养殖加工等7大板块紧密相连,生动勾勒出荣成海洋产业链的完整轮廓。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作为荣成海洋食品产业对外贸易的全新交流展示平台,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海洋食品展会,还将不定期开展以海洋产业为主题的专业研讨、对外招商、科研展示等活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博览中心不仅是产品展示平台,更是蓝色食物产业链多元融合的生动体现。它将海洋食品产业与旅游、科普、文化等领域紧密相连,推动产业从单一的食品供应,向传递健康生活方式、弘扬海洋文化等多元方向发展。这不仅拓宽了食物资源的开发维度,更是对大食物观中“多元开发食物资源”理念的有力践行。实践队员们表示纷纷表示将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一理念进入到更多人的心中。
驻足海滨广场:倾听产业链推动观念革新
为了探寻蓝色食物产业链如何重塑公众的食物认知,进而理解其对大食物观普及的推动作用,实践队员们来到海滨广场,倾听公众心声。
实践队员们在访谈中发现,随着产业链的完善,“靠海吃海”的传统观念正升级为“养海护海”的生态共识。渔民后代小王放弃外出打工,返乡参与生态养殖:“政策给我们年轻人创业补贴,养出的有机海参能卖好价钱,还能守住这片海。”这正印证了荣成市“海洋食品产业人才扶持政策”的成效。
通过与当地从事相关产业的居民交流,实践队员们意识到政策引导下的产业链发展,不仅改变了食物供给方式,更重塑了公众与海洋的关系,这种观念的革新,正是蓝色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本次实践中,实践队员们走访荣成多地,深刻感受到蓝色食物产业链的活力。桑沟湾的“海上农田”展现生态养殖模式,博览中心呈现产业链多元融合,海滨广场见证民众观念革新,让队员们明晰了蓝色经济在食物保障与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这些实践让“大食物观”从理论落地为生动场景,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队员们也将肩负起使命,以专业所长助力海洋食品产业升级,为守护好这片孕育希望的蓝色粮仓贡献一份力量。